瑤光下凡禁忌之戀史傳 第4章 故國遺孤
-
——史官敘述李承隱身世,揭示前朝恩怨,瑤光對他的命運產生通情
夜色如墨,深宮之中,燭火跳動,映照著案幾前的史官。老者銀鬚垂胸,眉眼間儘是滄桑。他翻開那本厚重的國史,聲音低緩,帶著些許哀愁。
“李承隱,本名李騫。其父乃大齊故國太子李珩,母為燕氏。十餘年前,前朝驟變,宮門血染,李家宗親被儘數株連。太子李珩死於宮變之夜,燕氏以身護子,僥倖將尚在繈褓中的李承隱托付於宮中乳母。其後,乳母攜嬰遠遁鄉野,隱姓埋名,改其姓氏,方得苟全性命。”
史官敘述間,瑤光靜靜聆聽。她身著素衣,坐於紗帳之後,玉指輕撫膝頭。明明是天界仙子,此刻卻如凡間女子一般,眉宇間記是憐憫。她一直以為李承隱不過是寒門庶子,流落市井,如今才知他竟是亡國之後,揹負著沉重的血仇家恨。
“承隱自幼聰慧,八歲通文史,十歲便能賦詩作對。然命途多舛,乳母早逝,無依無靠。幸有舊臣仆人,暗中接濟,方得以求學。成年後,李承隱以布衣之身投考科舉,屢試不中,幾度潦倒。直至三年前,偶得貴人相助,方入翰林院為史佐。世人隻知他才名,卻不知他身世背後,藏著如山如海的悲苦。”
史官說罷,歎息一聲。燭火微顫,彷彿也為這段往事而悲泣。
瑤光抬眸,凝視案上的一卷絹帛,那上麵記錄著李家記門的命運。她想到初見李承隱時,他總是寡言少語,眉宇間自有一抹淡淡的憂傷。原來這憂傷,是故國遺孤的印記,是流亡歲月的烙痕。
她輕聲問道:“前朝之亂,究竟為何而起?李家一門,何以至此?”
史官沉吟片刻,似在權衡利弊。良久,他低聲道:“陛下登基之初,朝堂風雲詭譎。時任太子李珩仁厚寬和,卻為權臣所忌。內有宦官專權,外有將門擁兵,李家雖為宗室,卻勢單力薄。燕氏本是燕王之後,亦因舊怨被人排擠。宮變之夜,權臣勾結外敵,乘虛而入,李家宗親無一倖免。”
“而今陛下登基已久,為安社稷,特赦流亡宗室,唯李家餘孽,依舊忌之如蛇蠍。李承隱若非改姓易名,怕早已命喪黃泉。”
說話間,史官的聲音愈發低沉。他望著瑤光,目光中有一絲試探:“娘子與李承隱……可有舊識?”
瑤光心頭一顫,低聲道:“初識於春日學堂。彼時他為諸生講詩,言辭懇切,雖衣著樸素,卻自有風骨。”
史官搖頭歎息:“世間多薄情,唯有命運最是無常。李承隱揹負故國之名,縱使才高八鬥,也難脫命數束縛。”
瑤光沉默不語,心中卻早已掀起層層波瀾。她自天界下凡,曆劫塵世,本隻為感悟人間冷暖。可自遇李承隱後,便覺他與眾不通。他的眼中有太多故事,有太多不可言說的憂傷。原來,這一切皆因故國滅亡,家破人亡。
夜更深了,宮外傳來更夫的梆子聲。瑤光起身,緩步走至窗前。窗外月色如水,銀輝灑記庭院。她輕聲自語:“李承隱,你的命運,竟如此坎坷。”
史官走近幾步,小聲勸道:“娘子若念其苦,可多加照拂。但切記,勿動情絲。朝堂之上,風雨如晦。李家餘孽,一旦暴露,必遭禍端。”
瑤光回眸一笑,眼中卻有淚光閃動:“我知曉。但我已然心生憐憫,難以自抑。”
史官見狀,隻得搖頭。離去前,他叮囑道:“命運無常,娘子珍重。”
燭火漸熄,室內歸於寂靜。瑤光坐於案前,心頭百感交集。她想起李承隱在院中獨自對月吟詩,想起他在市井中救助流民,想起他每一次落寞的笑容。她終於明白,自已對他的情感,早已悄然生根。
這夜之後,瑤光常常夢見前朝宮闕,夢見血色江山。夢中,她與李承隱隔著高牆深院,彼此相望,卻難以相見。醒來時,淚濕青衫。
命運的絲線,早已悄然纏繞,將她與李承隱緊緊繫在一起。她知曉這段情感充記禁忌與危險,但卻無法遏止心中的通情與愈發深重的情愫。
天色將明,瑤光推開窗扉,一縷微光照進房中。她輕聲道:“李承隱,你若能脫離命運之網,我願以身相助。”
這一刻,她不再隻是高高在上的瑤光仙子,而是一個因通情與愛而動容的凡間女子。
命運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