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_心得 4.習慣能束縛我們的思維
-
4.習慣能束縛我們的思維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獵人在一次打獵中撿回一隻老鷹蛋,回到家裡,他把老鷹蛋和母雞正在孵的雞蛋放在一起。
冇過多久,小鷹和小雞一起出世了。在母雞的照顧下,小鷹很開心地和小雞們生活在一起。
小鷹當然不知道自己是一隻鷹,它和小雞們一樣學習雞的各種生存本領。母雞也不知道它是一隻鷹,母雞按照教育其他小雞那樣教育小鷹。這樣這隻小鷹一直按照雞的習慣生活。
在它們生活的地方,不時有老鷹從空中飛過。每當老鷹飛過時,小鷹就說:“在天空飛翔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那樣飛起來。”
聽它這麼說,母雞每次都要提醒它:“彆做夢了,你隻是一隻小雞!”
其他小雞也一起附和:“你隻是一隻雞,你不可能飛那麼高!”
被提醒的次數多了,小鷹終於相信它永遠不可能飛那麼高。小鷹再看到老鷹飛過時,它便主動提醒自己:“我是一隻小雞,我不可能飛那麼高。”
就這樣,這隻鷹到死那一天,也冇有飛翔過——雖然,它擁有翱翔藍天的翅膀和體格。
看看我們自己,看看我們周圍,看看芸芸眾生,好習慣造就了多少輝煌成果,而壞習慣又毀掉多少美好的人生!習慣一旦形成,它就極具穩定性,心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我們的做事的方式與方法;生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決定我們的生活起居。所以,當我們的命運麵臨抉擇時,是習慣幫我們作的決定。
一根矮矮的柱子,一條細細的鏈子,竟能拴住一頭重達千斤的大象!
這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
原來,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把它綁在柱子上。由於力量尚未長成,無論小象怎樣掙紮都無法擺脫鎖鏈的束縛,於是小象漸漸地習慣了而不再掙紮,直到長成了龐然大物,雖然它此時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但是大象依然習慣地受製於鐵鏈,因為在它的慣性思維裡,仍然認為擺脫鏈子是永遠不可能的。
故事中,小象是被實實在在的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看不見的習慣綁住。習慣是某種刺激反覆出現,個體對之作出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而且,心理上的習慣,即思維定式一旦形成,便會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決定我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阿西莫夫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正確回答。”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開始說題:“有一位聾啞人,想買幾根釘子,就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出這樣一個手勢,售貨員看見了,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於是售貨員明白了,他想買的是釘子。”
“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個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怎麼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聽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車修理工大笑起來:“哈哈,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隻需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何必做手勢?”
阿西莫夫和我們一樣都是受到習慣性思維的影響,往往很容易侷限在一個小的圈子裡,這就是常說的“慣性思維”。跳不出來時,就找不到處理事情的正確方法;相反,當我們換個角度跳出原有慣性思維的框框時,我們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