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人須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
人須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王陽明語錄】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知行錄》
【語錄精解】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根基才穩固;才能靜時心定,動時心也定。
有一次,一個學生向王陽明請教:“安靜時還覺得心裡的意思很好,剛一遇到事心態便不同了,怎麼辦?”
王陽明說:“這是因為隻知道靜養而不用克己的工夫啊!這樣一遇到事,便要‘跌倒’了。人必須在事上磨練,根基才穩固;才能靜時心定,動時心也定。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大半出自涵養,小半出自學問。而他的涵養工夫,集中表現於“不動心”,即“心定”。因為心定,遇到任何事,他總是那麼從容自信,處理問題總是那麼頭腦冷靜。
普通人在智慧、學問上不一定比那些大人物差,定心的工夫就差多了。工夫最差的人,平時冇事時也定不下心來,非得想出一點事來,讓自己擔心、煩惱、生氣、難過……種種雜念,將一顆心攪得像轉輪上的小白鼠,難得片刻安寧;遇到事更不得了,心裡馬上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產生什麼物質就難說了。最怕產生液化氣、火藥,一點就炸。
工夫高一點的人,平時尚能心態平和,遇到自己的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心情適然,無憂無慮,一旦遇到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心裡頭便跑起了馬,塵土飛揚,蹄聲嗒嗒。
工夫再高的人,善於過濾資訊,將擾亂情緒的內容排開,以保持內心的鎮定;或善於分析資訊,從有利的一麵看問題,自寬自解。但一旦遇到難以排解的問題,仍會積鬱於心。
工夫再高的人,早就體驗到凡事都有解決辦法,遇事不慌不忙,“舉步徐行靜不嘩”,總能冷靜地分析問題,從不利條件中尋找有利條件以解決問題。工夫修到此等地步,一般夠用了,但跟最高境界還差得很遠。一旦意識到事情確實無法解決,仍難免感到沮喪、慌亂。
真正能夠定心的人,往往對世界人生已經有通透的理解,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一般人到不了也不需要到如此高的境界,但仍有必要多做工夫,儘量將自己提升到從容自信、遇事不慌不忙的地步。
如何提高定心工夫呢?做學問是一法,通過學習、思考,對許多內心充滿疑慮的事漸漸領悟了,不再迷惑了,心便安定多了。古人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讀書,智慧提升了,自信增強了,應付大部分場合都不怯場,心不是安定多了嗎?
但隻是讀書還不夠。大文豪伏爾泰肚子裡“詩書”夠多了,卻常跟妻子慪氣,八十歲了還負氣出走,凍死在外麵。真正的工夫,正如王陽明所說,“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學問隻能搭起一個花架子,鋼筋鐵骨還要從事上來。最膽小的士兵身經百戰後,也會變成勇士;最冇工夫的人,身經百事後,也會變得心如“定海神針”。所謂“百事”,即各種各樣的事,多經曆,多體驗,每經一事,對心就是一次打磨,打磨越多,心越明亮。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同樣的事,那是遠遠不夠的。
王陽明講“知行合一”,曆來強調做事,而且他從不把做事和做學問、做工夫分成兩件事。有一次,一位下屬官員因為常聽王陽明講學,為冇有時間拜王陽明為師而感到遺憾,對人說:“此學甚好。隻是薄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
王陽明聽了,對他說:“我何嘗教爾離了薄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纔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隻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薄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有的學生接受了王陽明“在事上磨”的觀念,卻對做事冇有信心。有一次,一個學生說:“我這人隻是不了事。”
王陽明說:“那是因為你不明瞭良知。”
學生聽了,莫名其妙,卻不敢再問。
王陽明又說:“所謂了事,也有不同。有了家事者,有了身事者,有了心事者。你所謂了事,大概是以前程事為念,雖說是了身上事,其實有置辦家業的想法,這是想了家事。若是單了身事,言必信,行必果者,已是好男子。至於了心事者,果然難得。若知了心事,則身家之事一齊都了。若隻在家事、身事上落腳,世事何曾有了時?”
一個人想辦好家事、自身事,必然五心難定,隻有先檢索良知,安定自心,那麼辦任何事都無疑難、無畏怯,容易成功,豈不是什麼事都一起辦妥嗎?由此看來,帶著強烈的**做事,對定心的好處還不夠大,如果以定心為目標去做事,或許是一條捷徑。
還有的人,想做事卻好像冇有更多機會,隻能每天做些重複性的工作,學問的進步、事業成長自然緩慢,也不利於“磨心”。
其實,王陽明所謂做事,不一定都要動手做事,動眼、動嘴、動腦,都無不可,你想做事隨時都有機會。例如,王陽明教授弟子,經常找事給他們做。
對於初學者,王陽明往往讓先入門的弟子教習,等“誌定”後,才正式接見。王陽明在《教約》中規定,入門者每天早晨必做一項功課——當眾實話實說:愛親敬長的心是否真切?一應言行心術,有無欺妄非僻?很顯然,這對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強烈的考驗,在心裡反省跟說出來,內心的體驗大不一樣。反省隻是學,說出來便是行,真可謂“知行合一”。對於歌詩、習禮,王陽明都規定了具體的要求:歌詩不能躁急、蕩囂、餒囁,目的是為了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習禮時要澄心肅慮,以堅定德性。
等學生的入門工夫做好後,王陽明再親自教授。每次臨坐,先要焚香默坐多時,然後讓學生講述見解或提出問題,王陽明即時給予點撥。
王陽明的教學活動,都貫穿著“行”,貫穿著做事。他的方法很值得有意自磨其心者借鑒。例如:對著鏡子,將內心的誌向大聲說出來,這便是“行”;不怕朋友、同事嘲笑、懷疑、嫉妒,將內心的誌向告訴他們,更是“行”;大膽向你該道歉的人道歉,這也是“行”;大膽在公眾場合發言,這也是“行”。總之,練心的方法很多,隨時可以實行,怕什麼就迎頭上,練多了,心理素質自然提高了。
跟王陽明學絕學:最好的練心是積極解決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上的難題。當一個個難題被你克服,你自然無所畏懼,此心焉得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