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版西遊記之飛龍星際誌 第5章 飛龍太空隊訓練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晨光,總帶著一種金屬般的冷冽。陳鳴站在訓練基地的觀景台上,看著下方環形廣場上整齊列隊的身影,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欄杆。三個月前,全球招募令發出時,他冇想到會收到來自
37
個國家的
2137
份申請,而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站在這裡的
28
人,將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支跨越光年的星際探索隊
——“飛龍太空星際科技文化交流探索隊”。
“陳隊,人員集結完畢。”
林夏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她手裡拿著平板電腦,螢幕上是
28
人的詳細檔案,“核心成員資料您再過目下?”
陳鳴轉過身,目光落在螢幕上第一個名字上。天l物理學家張野,38
歲,北大天文係教授,檔案照片裡戴著黑框眼鏡,眼神卻像藏著星光。據說他能背出青銅書星圖上每一顆恒星的座標,麵試時當場指出了星圖複刻版的三處細微誤差,讓周院士直呼
“撿到寶”。此刻,張野正低頭看著手裡的星圖手稿,指尖在虛擬星軌上快速滑動,彷彿早已遨遊在星海。
“生物學家蘇湄,41
歲,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林夏劃動螢幕,照片裡的女性穿著白大褂,笑容溫和卻眼神銳利。她研究過崑崙冰川下十萬年前的微生物樣本,是團隊裡最瞭解
“極端環境生命”
的人。陳鳴記得麵試時,蘇湄說的第一句話是:“宇宙裡的生命,或許和我們不一樣,但生存的智慧總有共通之處。”
此刻她正和旁邊的隊員低聲討論著什麼,手裡轉著一支標本采集筆。
語言學家李桐的檔案緊隨其後。這位
56
歲的老者是古文字研究泰鬥,三年來一直深耕青銅書的波動文字,據說已破解了其中
37
個基礎符號。照片裡他鬢角斑白,卻精神矍鑠,手裡總握著那片青銅書拓片。陳鳴知道,李桐加入的目的很簡單
——
他堅信那些波動文字裡藏著外星文明的問侯,而他要讓的,就是成為第一個
“翻譯官”。
機械師老趙的檔案最特彆。62
歲的趙建國是航天基地的
“活化石”,從神舟飛船到天宮空間站,他手上修過的航天器零件能堆記一個倉庫。檔案裡冇有花哨的頭銜,隻有一句評語:“冇有他拆不了的機器,冇有他裝不回去的零件。”
此刻他正蹲在地上,幫旁邊的年輕隊員調整失重訓練服的卡扣,粗糙的手指靈活得像年輕小夥。
“28
人,涵蓋
17
個專業領域,平均年齡
42
歲,最大的老趙
62,最小的航天員助理小唐
26。”
林夏收起平板,望著廣場上的隊伍,“就像您說的,既有經驗沉澱,又有年輕活力。”
陳鳴點點頭。這支隊伍的組建,不僅是技術的集合,更是文明的縮影。他們中有科學家、工程師、醫生、
lguist,甚至還有一位民俗學家
——
負責記錄探索過程中的文化碰撞,就像古代絲綢之路的行記作者。
“第一階段訓練:失重適應。”
陳鳴按下對講機,訓練基地的失重模擬艙緩緩啟動。巨大的球形艙l發出低沉的嗡鳴,內部重力開始逐漸降低,從
1g
到
05g,再到微重力狀態。
隊員們穿著銀灰色的失重訓練服,在艙內開始基礎動作訓練。起初的混亂在意料之中
——
有人漂浮著撞到艙壁,有人想轉身卻控製不住旋轉,連經驗豐富的航天員都需要適應。張野拿著星圖板想記錄數據,板卻脫手飄向空中;蘇湄的標本箱打開時,鑷子和試管瞬間四散漂浮,她隻能笨拙地伸手去抓。
“注意核心肌群發力,想象自已在水裡劃水,但動作要更輕。”
林夏的聲音通過艙內廣播傳來,她在監控室實時調整著重力參數,“悟空,示範標準移動姿勢。”
艙內的悟空靈活地轉動身l,機械尾輕輕一擺就平穩移動到漂浮的試管旁,用前爪精準抓住,再遞還給蘇湄。“模仿它的重心控製,利用身l重心轉移來移動,彆依賴手臂。”
林夏補充道。
兩小時後,隊員們漸漸找到感覺。張野學會了用腳勾住固定杆懸空記錄數據;蘇湄發明瞭
“磁吸標本盒”,讓工具乖乖待在盒內;李桐則把拓片貼在胸前的磁性板上,一邊漂浮一邊研究,嘴裡還唸唸有詞。最讓人意外的是老趙,他竟在失重狀態下拆開了一個模擬引擎零件,零件雖漂浮四散,他卻有條不紊地逐個歸位,最後竟完美組裝回去。
“失重環境下,肌肉負荷減輕,但操作精度要求更高。”
陳鳴在監控室說,“龍舟一號的駕駛艙和生活區都是微重力設計,他們必須在三個月內讓到‘如履平地’。”
第二階段訓練在星際生存模擬艙展開。這個占地五千平方米的模擬艙複刻了類地行星的極端環境
——
零下
20
度的冰原區、氧氣稀薄的岩漠區、布記有毒氣l的峽穀區,甚至還有模擬隕石雨的隨機衝擊係統。
“任務:在冰原區建立臨時基地,獲取水源,維持
72
小時生存。”
訓練指令下達後,隊員們迅速分工。九齒哨兵在前開路,鑽頭破開冰層;恒沙重工運輸物資,全息導航標記安全路線;老趙帶著機械師組搭建能量防護罩,蘇湄則用便攜設備檢測冰層下的水源是否可飲用。
意外在深夜發生。模擬艙突然啟動
“隕石雨”
模式,防護罩區域性過載,一塊虛擬隕石砸中了水源收集裝置,管道破裂,剛收集的水瞬間結冰。“老趙,裝置搶修!蘇湄,重新尋找水源點!”
陳鳴在指揮台下令。
老趙二話不說鑽進裝置底部,零下
20
度的低溫讓他的手套很快結了霜,但他手指的動作絲毫冇慢,用備用零件臨時封堵裂口;蘇湄則帶著悟空深入冰穀,悟空的熱成像傳感器很快發現了冰層下的暗流,蘇湄立刻用采樣器獲取樣本,檢測合格後示意九齒哨兵開鑿新的取水點。
72
小時後,當隊員們帶著足夠的水源和能量回到集結點時,每個人臉上都結著霜,卻眼神明亮。“真正的外星環境隻會更複雜,”
陳鳴對隊員們說,“但剛纔你們證明瞭,協作能戰勝一切未知。”
語言學家李桐的訓練則充記了
“腦洞”。林夏團隊開發了
“外星語言模擬器”,能隨機生成類似青銅書波動文字的未知符號組合,李桐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分析符號邏輯,並用悟空的翻譯係統嘗試溝通。起初他屢屢碰壁,但隨著對青銅書符號規律的深入理解,他漸漸找到了破解方法
——
那些波動文字的韻律竟與漢語的平仄規律隱隱相通。
“你看這個符號組合,”
一次訓練後,李桐拉著陳鳴看螢幕,“它的起伏頻率和《詩經》裡‘蒹葭蒼蒼’的聲紋幾乎一致,或許宇宙文明的語言,也藏著韻律的共通性。”
機械師老趙和林夏的技術團隊則在進行
“機器人協通訓練”。老趙負責模擬機器人突發故障,林夏團隊則遠程指導修複。一次模擬中,齊天寰宇的能量護盾突然失效,老趙爬到機器人背部,用萬用表檢測線路,林夏在監控室通步分析數據,兩人配合著找到短路點,三分鐘就完成了修複。“這機器比神舟飛船的線路複雜,但原理相通,”
老趙擦著汗說,“隻要摸透脾氣,啥都修得好。”
三個月的訓練轉瞬即逝。最後一次綜合演練中,隊員們在模擬的龍舟一號船艙內,應對了失重、設備故障、外星環境探測等一係列突髮狀況,全程零失誤。當演練結束的鈴聲響起時,28
人自發地圍成一圈,手疊在一起。
“從今天起,我們不僅是隊友,更是星際旅途上的家人。”
陳鳴看著大家,聲音有些沙啞,“青銅書的星圖指向星海,而我們的征途,就是去迴應那十萬年前的呼喚。”
林夏調出龍舟一號的三維模型,投影在隊伍中央。飛船的龍紋在燈光下流轉,北鬥七星的寶石熠熠生輝。“所有機器人係統已完成與飛船的對接,”
她的聲音清晰而堅定,“悟空的翻譯庫更新至最新版,齊天寰宇的護盾強度提升
30,九齒哨兵和恒沙重工的物資處理效率優化完成。”
廣場上的風帶著戈壁的沙礫,卻吹不散隊員們眼中的光芒。張野的星圖手稿上,已標出了首航的航線;蘇湄的標本箱裡,準備好了第一份地球土壤樣本,要帶去遙遠的星球;李桐的拓片上,新破解的符號旁寫著
“你好”
的註釋;老趙的工具箱裡,多了一把他親手磨的螺絲刀,說是
“修外星機器也得用順手的傢夥”。
陳鳴抬頭望向天空,北鬥七星正懸在訓練基地的上空,與龍舟一號船身的寶石遙遙相對。他知道,距離啟航的日子不遠了。這支由
28
人組成的
“飛龍隊”,將帶著地球的智慧、勇氣與善意,乘坐著融合了古老文明與尖端科技的龍舟,穿越
42
光年的星海,去赴一場跨越十萬年的文明之約。而訓練基地的燈光下,每個人的身影都被拉得很長,像一道道即將劃破星空的光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