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 隨人欺慢,處處得益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隨人欺慢,處處得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隨人欺慢,處處得益

【陽明語錄】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隻是魔也,終被累倒。《知行錄》

【今文翻譯】

人如果實實在在地用功,任由彆人怎樣詆譭、誣衊,任由彆人怎樣欺侮、怠慢,處處都可以得益,都是培養道德的資糧。如果不用功,彆人的詆譭、誣衊、欺侮、怠慢都會變成“魔障”,終究會被它們累倒。

王陽明一向推崇“動忍增益”的功夫,其要旨類於佛家“忍辱”的修養。佛家所謂“辱”,包括身心所受任何苦楚,忍辱即忍一切苦,把這項功夫做好了,才能得一切樂。王陽明所謂“辱”,主要指外人施加的窘辱。

“動忍增益”有兩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動忍”,對彆人的窘辱要忍得住。他說:“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隻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

但是,忍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話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佛不一定喜歡爭一柱香,人卻喜歡爭一口氣,自己冇做錯什麼,卻被彆人說閒話,被彆人嘲笑、侮辱、毀謗,這口氣如何咽得下?俗話又說:“人要臉,樹要皮。”被人恥笑、非議,丟臉了,這臉麵不找回來如何做人?

“忍辱”不易,怎麼忍呢?你需要做功夫。一項功夫是“抗打擊”功夫。拳王之所以成為拳王,不僅因為他能打,也因為他能捱打,對方的拳頭打在臉上,晃晃腦袋,冇事!這功夫一定是平時捱了不少打練出來的。你要成為心靈的拳王,平時應該多捱打。宋朝的寒晦禪師和拾得禪師是好朋友,有一次,寒晦問拾得:“人家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矇騙我,應該如何應對?”拾得說:“隻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拾得所說的,就是提高“抗打擊能力”的方法。有的人被彆人一句話就激得跳起來,乃至尋死覓活,摸刀殺人,這功夫太差了。彆人招惹你或許不對,但你被人一指點倒,還因為自身太弱,不過是個“心靈嬰兒”而已!那麼,你應該把窘辱你的人當免費“陪練”,使心靈變強。

一項功夫是“慈悲喜捨”功夫。這是佛家的上乘功夫。彆人窘辱你,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許你做錯了什麼而不自知,也許你冇有做錯而對方理解錯了,自招其病,值得你同情而不是憤恨。打個比方,一個病人痛苦不堪,大喊大叫,大哭大罵,當此之時,你是什麼感受?你應該慶幸害病的不是自己,即使捱了罵,也該知道對方的罵聲其實不是罵聲。同樣的道理,彆人無故窘辱你時,內心一定正受到慾火、妒火、怒火或其他種種邪火的焚燒,心裡病得很重,以至言行失控,跟感冒發燒說胡話一樣,你又何須計較呢?

第二個要點是“增益”。當你把“動忍”功夫做好了,自然受益非淺,正如王陽明所說:“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但王陽明並不滿足於“力”的增長,還要求通過“動忍”,將彆人的“毀謗”、“欺瞞”變成“進德”的資糧。

《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說:“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目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钅容頓入不思議。”彆人的毀謗、非議怎麼可能“甘露”呢?其實,無論彆人讚美你也好,非議你也好,都隻是一句話,你將一句句話染上了顏色,才影響了你的心情。好比下雨,是一種自然現象,你強自分成好雨、苦雨,心情便變得不同了。你若以自然之心看待彆人的話,不認為那是毀謗、非議,那麼,你通過彆人的話,得到的就是真知而不是壞心情。

打個比方,你是一個服裝商人,賣的都是名牌時裝。但顧客時常會“毀謗”、“非議”說,“這件衣服的顏色太差了”,“太貴了,根本不值這個價”,“款式太舊,賣給‘50後’還差不多”……當顧客“胡說八道”時,你若跟他們慪氣,那就太傻了。一方麵,“嫌貨纔是買貨人”,顧客對你的衣服提出不滿,說明他們很感興趣,否則何必多費口舌?一方麵,顧客的零言碎語中,透露了許多寶貴的資訊,你若善於分析,就可以瞭解不同性彆、年齡的顧客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習慣。所以說,這些“嘴臭”的顧客正是你的好顧客,你可以通過他們大獲其益,你正應該愛他們,怎麼可能惱恨他們呢?

在生活中,對你冇好處的隻是那些跟你做了十年鄰居卻不知道你的名字的人,那些“毀謗”、“欺慢”你的人,都是你的“潛在顧客”,都可能有益於你,關鍵看你有冇有“增益”功夫。

王陽明的“動忍增益”功夫做得很好,雖然“毀謗”、“欺慢”幾乎伴隨他一生,他總能得其利而避其弊,使自己的德業、事業雙獲豐收。

王陽明謫居貴州的龍場驛時,是他一生最倒黴的時候,他卻將之變成了幸運的開始。驛站主要負責來往官員、信使的接待工作,相當於官方招待所、郵電局,龍場驛地處萬山叢中,一個月都難得搞一次接待工作。王陽明有大量空閒時間,於是開設龍岡書院,免費給愛學習的人講學。慕名而來者很多,他因此名聲大噪。龍場驛屬思州管轄,思州太守不知為了耍威風,還是嫉妒王陽明的名聲,無故派人前來搗亂。當地群眾看不過意,自發組織起來,將那些公差打走了。

思州太守更是惱怒,上告王陽明不服管教、聚眾鬨事。思州按察副使毛應奎是王陽明的餘姚同鄉,擔心他受害,於是出麵斡旋,勸他去向太守賠個不是。此時,王陽明還冇忘了按良知做事,一方麵,他認為當麵道歉不合情理,隻會助長對方的歪風邪氣;一方麵,他卻又願意做一回“矮子”,給太守一個台階下。於是,他給毛應奎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信:

“昨承遣人喻以禍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請謝,此非道誼深情,決不至此,感激之至,言無所容!但差人至龍場陵侮,此自差人挾勢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龍場諸夷與之爭鬥,此自諸夷憤恨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則太府固未嘗辱某,某亦未嘗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請謝乎?跪拜之禮,亦小官常分,不足以為辱,然亦不當無故而行之。不當行而行,與當行而不行,其為取辱一也。廢逐小臣,所守待死者,忠信禮義而已,又棄此而不守,禍莫大焉!”

他表明,跪拜太守,是他這個小官應儘的禮儀,冇有什麼不可以。但太守冇錯,自己也冇錯,如果道歉,反見得雙方有錯了。接下來,他又寫道,自己“瘴癘蠱毒之與處,魑魅魍魎之與遊,日有三死焉”,言下之意,到了這種地步,怕死也無益,太守如果不依不饒,他也冇有辦法。

結果,“太守慚服”,再也不來找王陽明的麻煩。而當地的秀才、衛所官員更是仰慕他的為人和學問,紛紛上門求益。安宣慰還派人送來米、肉、仆役、金帛、鞍馬等,王陽明隻收下一些生活必需品,其餘的都遜謝不受。

王陽明受到太守的“欺慢”和“毀謗”,他本著良知不動心,得體地處置,結果壞事變好事,他的處境反倒比以前好多了,名聲也比以前更大了。

《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點羞辱都不能忍,像爆炸一樣一點就炸的都是小人物,那些能夠“忍辱”的人,纔可能成為有大智慧、大才能的人,纔可能辦成大事,成為大人物。所以,對人生事業來說,“忍辱增益”的功夫很重要!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