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傳 第465章 三人成虎了
-
楚延年原本三人成虎的“輿論攻勢”冇有信心。
但秦語拿出的這本書,卻給了他這樣的信心。
楚延年盯著書,露出狐疑之色。
“你怎麼什麼書都有?”
他低頭嗅了嗅書上的油墨清香,“書還挺新的?”
秦語揚了揚眉,“什麼書都有?我都有什麼書?”
楚延年看著她,好一陣子冇說話。
上次,她想要自己哺乳,他便在自己的書房找到了一本相關的書籍。
為了影響京都大眾的目光,他甚至建立了謄抄書閣。
如今,遇上規勸皇上的事情,他麵前又出現了書……
“若非看王爺擔憂此時,連飯都吃不下,夜裡也輾轉反側,我纔不拿出師父的珍藏呢。”秦語說道。
楚延年看著她,不由笑了起來。
他擁她在懷,“我答應你……”
“嗯?”秦語一愣,答應什麼?
“不論這件事,能不能就此止住,能不能規勸父皇……我都不讓這件事再影響我們的生活了。”楚延年在她耳邊,溫柔說道。
他聲音很溫柔,但秦語聽出,裡頭有沉甸甸的味道。
他是放心不下,他父母雙親的。
“如能規勸,自然最好……倘若實在一意孤行,那就是命數,是天定。我們該做的,能做的,都做了。”秦語捧著他的臉說道。
楚延年點點頭。
秦語伸手捏他的臉,“那你笑笑。”
楚延年咧了咧嘴角。
“醜死了,比哭還難看。”
楚延年不由笑起來,“玉兒,你真好……有你陪著,這一切都不會讓人覺得無奈,絕望。”
秦語點頭而笑。
他對她,何嘗不是如此呢?
楚延年將秦語給他的十本書,其中五本,放在抄書閣裡,叫寒門子弟去抄。
經過先前那麼長一段時間的經營。
抄書閣的管事,已經了**常來抄書的這些學子個人水平。
他選了最看好的五個人,來抄此書。
這五個人,初見書上彩圖的時候,起先是驚歎,佩服……緊接著就犯了難。
這時候的文人,多多少少都會一些丹青。
掌櫃的也留意了丹青特彆好的人。
經過兩天實踐。
掌櫃的有了主意,“其他人隻抄書,把書冊裡的圖空出來。圖呢,叫這幾位丹青極好的學子來描繪。這幾位學子,就不用抄書了,專門繪圖。
“所得酬勞呢,還是按一人一本書的酬勞算。”
有那實誠的學生,告訴掌櫃。
“掌櫃的,您算錯了。這樣一來,一本書的價值,您付了兩次。以前能買兩本書,如今卻隻能買上一本了!”
掌櫃的點點頭,卻冇有笑,“諸位也都見了此書的內容……我抄書閣如今請人謄抄這本書,並非為了售書賣錢。此書,乃是要無償饋送的!”
學子們紛紛驚訝,“請人抄書,再饋送此書?掌櫃的,您裡外賠了好多錢呀!”
“抵不上這書所能帶來的價值!”掌櫃的說,“如今我京都也在悄然流行這害人的藥!諸多貴族,甚至大將,都被人蠱惑,服用此藥。
“他們不知這藥之害,服用之後,享受短暫歡愉。卻等於把自己的脖子,伸進了套子裡。想要在伸出來,可就冇那麼容易了!”
學子們紛紛點頭。
他們已經看了書中的案例,自然知道這藥的危害。
“皇權貴族若受其害,那麼就是我們整個大夏受其之害呀!雖然勞苦大眾,纔是大夏的多數人。但八成的權利、財富,都掌握在那少數人手中。提醒他們免受其害,就是救我們這多數,在他們轄管之下的勞苦大眾!”
掌櫃的並冇有語氣慷慨激昂。
他隻是非常平靜的陳述了事實。
然而這些年輕的學子,卻是最容易激起正義的一群人。
他們聽後,相互商議,竟要免費為書閣抄書。
以前是為了掙錢,如今卻是為了大義——他們抄寫得,反而比以前更快,更認真。
以前兩三天能抄出一本,如今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
質量卻提高了一大成。
他們將書抄出之後,經過掌櫃同意,都會拿走幾本,贈送各自識字的親朋好友。
因為他們字體極好。
甚至有些不太識字,想叫家裡孩子識字的人,也要來,給孩子做字帖用。
這時代的書可是很貴的!能不要錢得來一本的機會,真是不多。
秦語和楚延年都樂意為此砸錢,隻要有效果,能挽救皇帝皇後,那多少錢都值了。
那些寒門學子,如此正義,竟不要抄書錢。
秦語得知以後,從自己的小金庫裡撥錢。
叫他們每日離開之時,可以領回去一小袋米或麵,或豆子之類。
在那裡抄書一整日的人,書閣還管飯。
飯菜都是簡單的清粥小菜,但對於他們中的有些人來說,已經實屬難得。
在書閣的努力之下,在那些學子們的正義之下。
以及楚延年將另外的五本書,分彆呈給皇帝,太子。又拿給閣三位**之後。
這本書裡的內容,漸漸起勢,如狂風國境,席捲了整個朝堂。
文臣言官們,不知是什麼時候,悄悄商議的。
這日朝會上,他們竟齊齊提出,要皇帝廢五石散、玉石散之類的藥。
“應當列為禁藥!”
“何人服食、製藥、傳遞此藥,皆為犯罪!”
“當在我《大夏疏律》上命令規定,一旦有人故意接觸、製作此藥,當如何處置!”
文臣們一個個慷慨激昂,語調急切激動。
他們甚至不看皇帝已經越來越陰沉難看的臉色,情緒越發激進激動。
“此藥果效還待再議,如何處置就已經定出來了,豈不是太武斷了嗎?爾等是文臣言官,又不是太醫!爾等就能定準這藥確實有如此大的危害嗎?”
皇帝嗬斥一通,“簡直胡鬨!退朝!”
皇帝以為,他喝退了文臣,這些臣子就冇辦法,蹦躂不起來。
然而,他是在低估了文臣的魄力和決心。
人常說“文死諫,武死戰”是無上光榮的事情。
這些古人,和秦語所處時代的人三觀不太一樣。
他們中的有些人,特彆是愛惜名聲的文臣,寧可落得,血濺宮門的下場,也要搏一個青史留名!
所以,當皇帝嗬斥了他們“專業不對口”之後,文臣們立刻去找太醫,找京都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