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口才的力量 > 話說三分,點到為止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口才的力量 話說三分,點到為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話說三分,點到為止

說話應把握分寸,不能一吐為快,點到為止是智者的表現!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獅子把羊叫過來,問羊自己是否很臭,羊說:“是的。”獅子很不高興,就把它的腦袋咬掉了。獅子又把豬叫來問同樣的問題,豬說:“不臭。”獅子又把豬咬成了碎塊。最後,獅子又問狐狸同樣的問題,狐狸說:“我感冒得很厲害,聞不出來。”結果,隻有狐狸活了下來。可見,說話太誠實了不行,而儘說好話奉承的也遭殃。話說一半,點到為止,纔是恰到好處,是真正的大智慧。

坦率真誠,快人快語,言無不儘,這是人的美好品德。但人心險惡,你的坦誠和言無不儘極可能被彆有用心的人利用,給你造成傷害,所以你不得不防。

戴高樂將軍曾經說過:“真正的領袖人物要幽居、偉大和超脫,要神秘,有時就需要沉默寡言。”無巧不成書,在戴高樂之前幾百年,我國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曾經總結聖人的處世經驗說:“獨處看不破,忽處看不破,勞倦時看不破,急遽倉猝時看不破,驚擾驟感時看不破,重大獨當時看不破,吾必以為聖人。”

這裡所提到的“聖人”,也隻是一個有懸唸的人而已。我們或許成不了聖人,但我們可以做“部分的聖人”——一個有懸唸的人。為此,首先我們必須在必要的時候學會“免開尊口”。

在交際中,不應該直接問對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要留給彆人一點自由空間,這樣我們才能夠不被看破,才能顯示出我們的風範。俗話說“禍從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多都演繹在說話當中。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弱點和缺點,但是這些弱點和缺點,一旦從他人嘴裡出來,就成了短處和**。這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聰明者說話懂得點到為止,給他人更大的想象空間。

人們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局外人一般很難知道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況且另外還有許多隱衷非外人所知。因此,對於任何問題,我們都不能憑主觀猜測亂說,更不能隻通過片麵的觀察就在背後批評彆人,這樣隻會給自己惹來麻煩,會被人認為是道德問題。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在與他人交往時,倘若你與對方的交情不是很深,但你卻暢所欲言,對方會有怎樣的反應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可是也要考慮對方願不願意聽。雙方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隻會顯出你冇有修養。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這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冇有衝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意思是說,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儘情向彆人宣佈。說話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經顯得太多;得其人,而非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趁機觀察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好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再擇地作長談,這可以說是世故通達,是有心機的表現。

古人有雲:“守口如瓶,防意如城。”這句說就是告訴我們說話要謹慎。讓人們緘口不言是做不到的,唯有小心謹慎而已。這是對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種保護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每天都在興風作浪,把人際間的是是非非編排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便說,不清楚由此種下了多少怨恨的種子。倘若遇到這些人說其他人的短處時,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聽了就算,像彆人告訴我們的秘密一樣,三緘其口,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也不深信片麵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倘若在聽到片麵之言後貿然宣揚出去,十有**被認為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說出的話如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當明白自己說錯話時,為時已晚了。懂得不應散佈彆人的是非外,還要學會對自己的秘密也應該少開口為妙。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這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倘若你憑一時衝動找人去傾訴,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黴。社會是複雜的,我們“拋出一片心”,說不定恰巧入了彆人的陷阱。

因此,說三分話並不是狡猾和不誠實,而是一種修養。我們說話必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倘若對方不是可以儘言的人,我們就隻能說三分話。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