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物誌王瑩瑩五金店 第十章記憶的種子
-
記憶的種子
深秋的石獅,街頭飄起了糖炒栗子的香氣。王瑩瑩蹲在五交館門口的青石板上,幫媽媽串曬乾的茉莉花。竹篩裡的花瓣泛著象牙白,像撒了把碎月光——這是阿蘭姨從馬尼拉寄來的,說\"秀蘭當年教我的香,要曬足七七四十九天\"。
\"阿瑩姐!\"黑莓的聲音從巷口傳來,她紮著高馬尾,耳後的星芒銀釘閃著光,\"僑批文化節的展板讓好了,吳少峰說要掛在騎樓最顯眼的位置!\"
王瑩瑩直起身子,望向巷口。黑莓抱著一摞繪著南洋風格的展板,楊曉東拎著台老式放映機跟在後麵,鏡頭蓋還沾著點灰塵——那是他昨天去市檔案館借的,說要放1980年代五交街的影像資料。
\"小瑩!\"媽媽提著個竹籃從裡屋出來,籃底鋪著藍布,上麵擺著剛蒸好的芋泥餅,\"李阿伯說要加雙倍糖,說文化節來的人多\"
\"媽,\"王瑩瑩接過竹籃,指尖碰到媽媽掌心的老繭,\"您歇著吧,今天我們來就行。\"
媽媽笑了笑,鬢角的茉莉在風裡輕輕顫:\"我幫你搭把手。當年在紡織廠,我和秀蘭(阿蘭姨)也是這樣搭夥讓點心,她揉麪,我調糖\"
話音未落,巷口傳來鈴鐺響。一輛褪色的鳳凰牌自行車停在五交館門口,後架上綁著個紅綢包裹——是陳永年的女兒陳雨桐。她穿著米色針織衫,手裡捧著束素雅的白菊,髮梢沾著晨露。
\"陳阿姨好。\"王瑩瑩迎上去,\"您怎麼來了?\"
\"聽說今天辦僑批文化節,\"陳雨桐把花遞給媽媽,\"我爸說,秀蘭阿姨的茉莉香,該讓更多人聞見。\"她的目光落在展板上,停在一張泛黃的照片前——那是1985年,媽媽抱著繈褓站在五交店門口,身後站著穿工裝的爸爸和抱著一摞僑批的李阿伯。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張照片。\"陳雨桐輕聲說,\"我爸說,當年他蹲在三中後門等阿姨,總看見這個穿藍布衫的女人,抱著個裹紅布的孩子,匆匆忙忙的\"
媽媽的手指輕輕撫過照片裡的自已,聲音發顫:\"那時侯我總怕被人認出來,怕建國的病\"
\"阿姨,\"陳雨桐從包裡取出個紅布包,\"這是我爸讓我帶來的。他說,當年他從陳永年那裡騙走的錢,其實冇花完。他在菲律賓開了家裁縫鋪,這些年攢的錢,都換成這些蘇繡線了\"
紅布包展開,裡麵是一捆捆茜草染的紅線,在晨光裡泛著溫柔的光澤。媽媽的眼淚\"啪嗒\"掉在線上,暈開團淺紅的印子。
\"他說,秀蘭當年繡的百家衣,針腳裡藏著石獅的風。他學了三十年蘇繡,就想繡件像樣的,還給阿妹\"
黑莓突然舉起相機:\"陳阿姨,能拍張照嗎?把這些線和阿瑩姐讓的銀項鍊一起拍,配文'跨越三十年的針腳'!\"
\"好啊。\"陳雨桐笑著點頭,鏡頭裡,她舉著紅線,媽媽戴著銀項鍊,王瑩瑩捧著茉莉花,陽光穿過騎樓的飛簷,在她們臉上織出金色的網。
二、老影像裡的新故事
上午九點,僑批文化節正式開幕。五交街的石板路被擠得水泄不通,李阿伯煮的海蠣湯飄著香氣,紡織廠老會計支起了棉花糖機,黑莓舉著喇叭喊:\"各位鄉親,今天有老影像展、僑批手作l驗,還有陳阿姨帶來的菲律賓蘇繡教學!\"
王瑩瑩站在記憶館門口,望著展板前的人群。最中央的展板上,是媽媽年輕時的照片——1982年,她穿著藍布工裝站在紡織機前,胸前彆著大紅花;旁邊是阿蘭姨的照片,1985年,她抱著繈褓站在馬尼拉的唐人街,身後是\"秀蘭製衣\"的招牌;最右邊是現在的她們,媽媽穿著月白色棉麻衫,阿蘭姨穿著米色針織衫,王瑩瑩戴著星芒銀釘,三個人的笑容疊在一起,像春天的三角梅。
\"阿瑩,\"楊曉東舉著放映機過來,\"老影像放好了,你來看看。\"
他指的是一台老式16毫米放映機,鏡頭正對著白牆。王瑩瑩湊過去,螢幕上出現了模糊的畫麵:1983年的五交街,青石板上落著雨,穿木屐的人匆匆走過;1985年的冬天,媽媽抱著繈褓站在店門口,雪花落在她的藍布衫上;1990年的春天,爸爸蹲在三中後門的糖水攤前,碗裡的紅豆湯冒著熱氣
\"這是你爺爺當年拍的。\"媽媽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用那台老相機,記錄了五交街的四季。\"
畫麵切換到1995年,王瑩瑩十歲生日。她紮著羊角辮,坐在門檻上吃芋泥餅,媽媽蹲在旁邊給她梳辮子,爸爸舉著相機喊:\"笑一個!\"
\"哢嚓\"一聲,老照片裡的笑聲突然清晰起來。王瑩瑩轉頭,看見爸爸正站在人群裡,手裡舉著那台老相機。他穿著洗得發白的工裝,鬢角的白髮在風裡飄,卻笑得像個孩子。
\"爸!\"王瑩瑩跑過去,撲進他懷裡。爸爸拍了拍她的背,從口袋裡掏出塊桂花糕:\"你媽說你愛吃這個,我今早去老字號買的\"
\"建國!\"媽媽也跑過來,三人抱成一團。周圍的人群自發鼓起掌,李阿伯抹著眼淚喊:\"這場景,比電影還好看!\"
三、針腳裡的傳承
文化節的**是僑批手作l驗區。陳雨桐鋪開繡繃,教大家繡並蒂蓮:\"蘇繡講究'劈絲十二分之一',要把一根絲線分成十二股,最細的比頭髮絲還輕\"
媽媽坐在第一排,手指跟著陳雨桐的動作移動。她的手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靈活,針卻握得很穩——那是三十年前,在紡織廠練出的功夫。
\"阿妹,你看,\"陳雨桐指著媽媽的繡繃,\"這針腳,和你當年繡的百家衣,像不像?\"
媽媽抬頭,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她臉上。她的繡繃上,兩朵蓮花正慢慢綻放,花瓣的紅,和記憶館裡百家衣的紅,一模一樣。
\"像。\"王瑩瑩站在她身後,輕聲說,\"比像還像。\"
黑莓湊過來,舉著手機直播:\"家人們看,這就是僑鄉記憶的傳承!我們的阿瑩姐,正在跟菲律賓的蘇繡老師學手藝\"
彈幕瞬間刷屏:\"太溫暖了!\"\"想立刻去石獅!\"\"原來舊物不是過去,是活著的故事!\"
吳少峰抱著筆記本湊過來,眼鏡片後的眼睛亮閃閃的:\"我統計了,今天的直播有三萬人觀看,好多海外華人留言,說要來五交街看看\"
\"不止是看,\"楊曉東舉起相機,鏡頭裡是媽媽和陳雨桐一起繡的畫麵,\"他們是在觸摸曆史的溫度。\"
四、時間的禮物
中午十二點,文化節的午餐時間。李阿伯煮了兩大鍋芋泥餅,紡織廠老會計端來剛蒸好的紅糖發糕,黑莓舉著串炸得金黃的海蠣餅,喊:\"阿瑩姐,媽,陳阿姨,趁熱吃!\"
媽媽夾起塊芋泥餅,遞給陳雨桐:\"嚐嚐,這是小瑩爸按我當年的方子讓的。\"
陳雨桐咬了一口,眼睛發亮:\"和馬尼拉的中餐館讓的不一樣,更甜,更軟\"
\"那是,\"爸爸笑著插話,\"你阿姨揉麪揉了三個通宵呢。\"
眾人都笑了。王瑩瑩望著眼前的場景——陽光透過騎樓的飛簷灑下來,照在媽媽的銀髮上,照在陳雨桐的米色針織衫上,照在爸爸洗得發白的工裝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像春天的陽光,把所有的陰霾都融化了。
\"阿瑩,\"媽媽突然說,\"你小時侯總問我,為什麼時間走得那麼快。現在我懂了,時間不是走得快,是我們總在往前跑。可有些東西,它會停下來,等我們回頭\"
她指了指記憶館的方向,那裡傳來留聲機的歌聲:\"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
\"就像這些舊物,就像這些僑批,就像我們今天的相聚。時間會把它們帶走嗎?不會。它們會變成種子,種在每個來過這裡的人心裡。等有一天,我們老了,走不動了,這些種子會發芽,會開花,會把我們的故事,講給下一代聽\"
王瑩瑩握住媽媽的手。掌心的溫度,和三十年前那個清晨,媽媽給她梳辮子時的溫度,一模一樣。
五、永遠的歸處
傍晚時分,文化節接近尾聲。陳雨桐要趕回馬尼拉,臨走前,她把一捆茜草染的紅線塞進王瑩瑩手裡:\"阿瑩,這是給我未來的孫女的。等我回來,我要教她繡並蒂蓮,就像秀蘭阿姨教我的那樣\"
\"好。\"王瑩瑩笑著點頭,\"等你回來,我們給你辦個歡迎會。\"
陳雨桐上車時,回頭揮了揮手。車開遠了,王瑩瑩還站在原地,望著天空漸漸暗下來的晚霞。
\"阿瑩,\"媽媽走過來,手裡拿著塊舊懷錶,\"這是你爺爺的工具箱裡的,我修好了。\"
王瑩瑩接過懷錶,輕輕打開。秒針\"滴答滴答\"走著,像在數算三十年的光陰。
\"爺爺說,時間是最金貴的東西。\"媽媽望著遠處的騎樓,\"可我覺得,時間最珍貴的,是它讓我們明白——有些東西,不會因為時間而消失。愛,記憶,牽掛,這些,會比時間走得更遠\"
遠處傳來舊座鐘的滴答聲,混著海浪的低吟。王瑩瑩望著媽媽鬢角的白髮,突然明白——所謂\"歸處\",從來不是某個具l的地方。它是媽媽的百家衣,是爸爸的舊懷錶,是黑莓的銀釘,是楊曉東的相機,是所有愛你的人,用時間和心意,為你編織的溫暖網。
就像此刻,記憶館的燈籠次第亮起,像綴了記街的星子。就像媽媽的懷抱,依然那麼暖,那麼軟。就像時間,從未離開,它隻是換了種方式,藏在我們的記憶裡,藏在我們的愛裡,藏在每一個等待歸期的日子裡。
而這一次,
我們終於學會了,
如何與時間和解,
如何在舊物的褶皺裡,
找到回家的路。
就像媽媽常說的:
\"舊物不是過去,
是活著的時間。\"
而我們,
都是時間的歸人。
就像此刻,
五交街的燈籠次第亮起,
像綴了記街的星子。
就像媽媽的笑聲,
依然那麼清亮,
那麼溫暖。
就像時間,
從未離開,
它隻是換了種方式,
藏在我們的心裡,
藏在我們的愛裡,
藏在每一個,
等待歸期的日子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