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第444章 文明試金石與人心度量衡
“播種者”。
這個從“深瞳”小組破譯出的冰冷詞彙,成為了那個可能存在於“歸墟”方向、並對人類文明進行隱秘測試的未知實體的臨時代號。全球範圍內不斷浮出水麵的、模式相似的精準滲透與破壞事件,如同散落的拚圖,正逐漸拚湊出“播種者”龐大而古老的乾預圖譜。
淨蝕中心,已從單純的國內犯罪應對中樞,升級為全球應對“播種者”潛在威脅的協調節點之一。林建奇肩上的擔子,重若千鈞。
切入點:全球協作下的“模式反製”與個體命運的最終回響。
一線:
在最高層級授權下,林建奇領導團隊將塵光金鑰係統解析出的“播種者”行動模式庫(源自西非資料、深海檔案及全球共享情報)、以及相應的“疫苗”演算法(即“清種”行動中驗證有效的預防與乾預策略),通過高度加密的渠道,與選定的、可信賴的國際夥伴進行有限共享。這是一場無聲的全球防禦戰,旨在各國層麵提前識彆並扼殺“播種者”播下的新“種子”,挫敗其引發社會混亂、技術停滯或文明內耗的圖謀。
博弈在資料深海和現實世界同時展開:
某國央行成功阻止了一起利用其退役軍人資料庫漏洞進行的、旨在引發金融恐慌的複雜網路攻擊,其模式與張帥帥曾使用的手法相似但更先進。
歐洲某研究機構及時剔除了一名試圖竊取尖端環境科技資料的“訪問學者”,其背景偽造手法與陶成文辦理假軍官證的模式同源。
這些成功的反製,背後都有塵光金鑰模式庫和“疫苗”演算法的影子。人類文明正在學習利用從自身傷口中提取的“抗體”,來抵禦來自深空的無形病毒。
另一線:
隨著全球防禦網的初步建立,林建奇終於能將部分注意力,投向他始終牽掛的、那些被“播種者”的“測試”徹底改變命運的個體。他們的結局,是對這場宏大衝突最人性化的注腳。
程俊傑的黏土雕塑在一個小型藝術展上引起了關注。一位心理學家從中看到了創傷藝術治療的巨大價值,邀請他參與一個幫助退役軍人的公益專案。他用扭曲的造型,講述著背叛與信任的故事,反而給了許多同樣飽受心理困擾的戰友一個表達的出口。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戰場”,雖然手中不再是鋼槍,而是泥土。
梁露寫下的文字,經過整理和
anonymized(匿名化)處理,出版成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名為《沉默的傷痕》,僅限於內部發行,作為退役軍人事務工作者和心理輔導員的必讀材料。她收到了一本樣書,摸著封麵上的標題,久久不語。後來,她開始在社羣的幫助下,嘗試運營一個線上專欄,用化名解答一些簡單的心理困惑。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連線這個世界。
馬文平回到內蒙老家,在昔日戰友(最初雖不諒解,但最終選擇給他一個機會)的幫助下,在一個生態牧場找到了工作,負責看守和喂養。遼闊的草原和簡單的勞動,似乎在一點點洗滌他過去的罪孽與恥辱。他話很少,但活兒乾得踏實。
曹榮榮因表現良好獲得減刑,即將出獄。她聯係了社工,表示想學習麵點技術,以後開個小早餐店,“乾乾淨淨地掙錢”。
伍華權處於嚴密的保護性隔離中。他對那枚晶片的“生物金鑰”作用被嚴格限定於可控研究環境。科學家們發現,其腦電波與“歸墟”訊號的共鳴,或許是人類理解乃至未來某一天與“播種者”進行某種形式溝通的唯一橋梁。他無法理解自身的重要性,但在被精心照料的環境下,情緒穩定。
至於鮑玉佳、武京偉、孫鵬飛、林奉超、付書雲、魏超、危暐等人,則在監獄中開始了漫長的刑期。他們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價,也成為了司法正義和教育後人的活教材。
而此刻,那枚來自西非的晶片,在伍華權腦電波的“啟用”下,終於展現了它的一角功能。
它不是儲存裝置,而更像是一個“解碼器”或“信標”。在特定能量場中,它能將“歸墟”傳來的、原本無法破譯的高維資訊流,降維轉換成塵光金鑰係統能夠解析的片段。這些片段內容依舊破碎,但指向性更明確:大多是對地球文明近期重大事件(包括“星旅號”覆滅、全球聯合反製行動)的、毫無情感波動的“觀測記錄更新”。
“播種者”不僅在測試,更在持續觀察著人類的“應激反應”。
人類的每一次自我糾正、每一次團結協作、每一次從創傷中複蘇的努力,都作為資料被記錄、分析。
林建奇站在淨蝕中心的觀星台,遙望“歸墟”的方向。那裡的星光,似乎與彆處並無不同。
鄭雅萍來到他身邊:“全球聯合反製行動初步評估報告出來了,成功率高達73%,有效遏製了十七起重大潛在危機。”
林建奇點了點頭,目光依舊深邃:“我們擋住了它的一輪測試。但它還在看。”
“我們…能贏嗎?”鄭雅萍輕聲問。
“贏?”林建奇緩緩搖頭,“麵對一個可能以千年萬年為尺度、以星辰文明為棋子的存在,‘贏’這個概念或許本身就不適用。”
他轉過身,看向樓下指揮中心那些忙碌的身影,螢幕上流動著全球的資料,守護著平凡的安寧。
“我們能做的,是讓它看到,人類文明或許脆弱,充滿缺陷,鮑玉佳的貪婪、危金根的腐敗、孫鵬飛的奸詐、武京偉的虛榮、林奉超的背叛,這些都是真的。”
“但程俊傑的堅韌、梁露的勇敢、馬文平的救贖,以及無數人守護秩序、追求正義、彼此扶持的努力,也是真的。”
“或許,‘播種者’想看到的,正是這一切。”林建奇的目光重新投向星空,“看這文明在壓力下,是走向自毀,還是能迸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而我們的職責,就是確保讓它們看到後者。”
星空沉默,但人類的回答,正在每一個微小的抉擇中被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