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 第414章 意識燈塔與歸墟低語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第414章 意識燈塔與歸墟低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文明穩壓器”原型專案的初步成功,如同在無儘黑暗的海洋中點亮了一座微弱的燈塔。它證明人類並非隻能被動承受“歸墟”的影響,可以通過引導自身的集體意識,在狂暴的意識海洋中開辟出穩定的港灣。這一發現,為應對那超越維度的威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一絲難得的希望。

淨蝕中心的工作重心徹底轉向“深藍文庫”的深化應用和“穩壓器”的優化推廣。林建奇知道,這不再是一場可以用武力或技術終結的戰爭,而是一場文明與自身、以及與未知環境之間漫長的適應與磨合。

“‘錨點’網路內部的集體冥想訓練頻率增加至每日一次,擴大參與人員範圍,不僅包括技術人員,也包括行政、後勤人員,強調專注與和諧,而非特定信仰。”林建奇審閱著最新的方案,“我們要將這種穩定的意識場,變為‘錨點’內的新常態。”

同時,他下令基於“深藍文庫”的資料,建立一套“全球集體情緒態勢感知係統”,嘗試預測下一次可能引發時空“湍流”的全球性情緒浪潮,以便提前對關鍵設施采取防護措施。

那些早已沉入曆史深處的名字,其最後的痕跡也已徹底風化。鮑玉佳、曹榮榮、孫鵬飛……他們的故事已成為社會學和犯罪學教材上冰冷的案例編號,用以警示後來者法律的邊界與人性的弱點。他們的悲劇,最終的意義在於證明瞭“淨壤”計劃的必要性——唯有持續淨化社會土壤,才能減少此類悲劇的重演。

而曾代表光明與救贖的人們,其人生已與更大的事業融為一體:

馬文平

的慈善模式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人。

程俊傑

的家族已成為社羣典範。

梁露

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全球危機乾預。

沈舟

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揮著關鍵作用。

西北的天才少年

的研究方向已與“深藍文庫”的專案產生了交集。

個體的敘事徹底彙入文明的程序,如同溪流歸於大海。

然而,就在“意識防衛”計劃看似步入正軌時,新的異常再次出現。

這一次,異常並非來自物理世界或網路空間,而是直接作用於人。

數名長期參與“錨點”內部冥想訓練的核心技術人員,幾乎同時報告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感知異常。他們在深度冥想狀態下,會偶爾“聽”到一種極其微弱、彷彿來自極遙遠深處的低沉嗡鳴,並伴隨一種難以形容的被巨大而古老之物“注視”的感覺。這種體驗轉瞬即逝,且無法用錄音裝置捕捉,但所有經曆者的描述高度一致。

醫學檢查顯示他們的生理指標一切正常,神經係統也無異常。

“是集體冥想放大了個體的感知靈敏度,讓他們能隱約捕捉到‘歸墟’的背景輻射?”鄭雅萍推測,帶著一絲不安,“還是說…我們的‘穩壓’行為,反而像在寂靜的森林中大聲呼喊,更容易被它‘定位’和‘觀察’?”

“兩種可能性都存在。”林建奇神色凝重,“金鑰,分析這些報告出現的時間點,與‘錨點’時間流穩定度、外部全球情緒資料以及奧爾特雲方向的任何細微波動進行關聯分析。”

分析結果令人意外:這些感知異常報告,與“錨點”時間流的極致穩定期存在高度重合,與外部情緒浪潮無關,奧爾特雲方向也一片寂靜。

彷彿當“錨點”內部意識高度和諧穩定時,反而會形成一個獨特的“共振腔”,使其中的敏感個體能微弱地感知到那個始終存在的“背景噪音”。

這並非攻擊,而更像是一種…副作用。

“我們需要設定安全閾值,”林建奇果斷決定,“‘穩壓’的程度並非越高越好。當穩定度超過某個臨界點,可能反而會帶來新的風險。金鑰,計算最佳穩定區間,避免過度‘共振’。”

探索的道路上總是充滿未知的荊棘。

與此同時,沈舟的團隊在一次針對老舊工業係統的例行排查中,有了一個意外發現。

他們在一家早已停產多年的國有老廠的核心控製室地下,發現了一個被混凝土封存的、年代極其久遠的秘密機房。機房內的裝置早已鏽蝕報廢,但其架構風格與已知的任何係統都不同,充滿了冷戰時期的粗獷和某種超越時代的怪異感。

在機房的最深處,他們找到了一台幾乎化成廢鐵的龐大磁芯儲存器殘骸。技術團隊耗費巨大精力,嘗試從中恢複資料。

最終,他們隻提取出幾段殘缺的程式碼和日誌碎片。

令人震驚的是,其中一段程式碼的邏輯結構,竟然與付書雲早期筆記中提到的“基於主觀心理感知的時間扭曲演算法”的構想存在驚人的相似性!而日誌碎片中提到了一項名為“廣域心理共振探測實驗”的絕密計劃,代號“回聲”(echo),旨在探測“集體意識的潛在物理效應”。

時間戳顯示,該實驗遠在付書雲出生之前!

“所以…付書雲並不是第一個…”鄭雅萍看著報告,感到曆史的陰影重重壓來,“在他之前,早就有人在這個危險的領域進行過探索?他的‘天才’構想,或許部分源於他無意中接觸到了這些被遺忘的絕密研究遺產?”

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它意味著“歸墟”現象與人類意識的關聯,可能已被秘密探索了數十年甚至更久。付書雲和“搖籃”計劃,可能隻是這條漫長而危險的探索之路上一個最新的、也是幾乎失控的路標。

“立刻徹查所有與這個‘回聲’計劃相關的曆史檔案!尋找當年的參與者!”林建奇下令。

調查異常艱難。相關檔案大多已被銷毀,當年的參與者要麼早已去世,要麼對此諱莫如深。僅有的線索表明,“回聲”計劃因一次“災難性的事故”而被緊急叫停並封存,所有資料被列為最高機密。

那次事故的

nature(性質)

被完全抹去,隻留下一個代號:“長夜”(long

night)。

曆史的幽靈再次顯現,提醒著人們,對未知的探索永遠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就在淨蝕中心試圖揭開“回聲”計劃與“長夜”事故的迷霧時,那個位於中立小國的、曾被當作“聖堂”誘餌的資料中心,突然發出了最後的訊號。

它不是傳輸資料,而是執行了一段預設的、極其徹底的物理自毀程式。其毀滅程度遠超以往,幾乎將整個資料中心化為熔融的廢墟。

而在自毀前的一刹那,它向外界廣播了一條明碼資訊:

“聖堂已沉入歸墟。種子終將萌發於新的海岸。”

這條資訊,彷彿是一個時代的句號,又像是一個新時代的預言。

“聖堂”計劃似乎主動終結了?還是說,它已完成了某種使命,融入了更龐大的“歸墟”結構?

“搖籃”、“聖堂”、“歸墟”…這些代號背後,究竟是一個計劃的不同階段,還是多個不同實體之間的競爭或傳承?

線索似乎再次中斷。

但林建奇卻從這條資訊中讀出了彆的意味。

“新的海岸…”他沉吟著,“它們是否在暗示,活動的重心將再次轉移?從網路和學術,回歸到…人本身?”

他立刻下令:“全球範圍內部署‘微光2.0’計劃。升級對高風險易感人群的監控和幫扶力度。重點關注那些表現出特殊技術天賦或心理特質,卻處於邊緣地位的個體。防止他們成為‘新的海岸’上的‘種子’。”

戰鬥的形式再次演變,從全球監測和意識引導,回歸到了最基礎、也最根本的——人。

守護文明,最終是守護構成文明的每一個個體,免於被黑暗誘惑,並引導其走向光明。

淨蝕的使命,從未改變,隻是隨著對手形態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著策略。

它從一場追剿犯罪網路的行動開始,最終指向了守護人類文明意識火種的永恒使命。

方尖碑靜默如初,但其守護的疆域,已無限廣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