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發男人,絕色罪女抬我回家 第43章
-
造織機的事,陳遠冇有多做解釋。
隻是讓李村長去縣衙花幾百文弄了個商貼,這是開工坊的憑證。
然後又讓張大鵬和侯三去尋有手工的木匠,不需要技藝高超,能刨木頭,造木條就行。
最後,陳遠又在村裡轉悠,花錢從幾戶人家手裡,買來了幾台破舊的紡車。
紡車的功能是將漚好的麻,弄成麻線。
改良無需太多。
隻需要加上了幾個輪軸和傳動裝置,就可以變成了一次能同時紡出好幾根麻線的“多輪紡車”。
效率,直接翻了好幾倍!
而這,隻是開胃小菜。
真正的重頭戲,是織機。
大周朝的織機,還停留在華夏漢代前,斜織機的水平。
一人一機,效率低下,能織出的花樣也極為有限。
陳遠要造的,是花樓織機!
這是一種結構複雜,操作技術要求高的織布機,是華夏古代最先進的織布機之一。
它需要兩人協作織布。
一人在下引梭打緯,一人高坐花樓之上,提拉花束綜,控製經線開口。
雖然花樓織機的操作人員增加了一人,但是織製花紋的效率和織物水平都大大提高了。
根據史料記載。
花樓織機大約在唐代晚期亦已出現,可名氣卻在宋朝才達到頂峰。
最大的花樓織機,一共有多達1800個構件,適應大型、複雜、多彩、各種織物紋樣的織造要求。
陳遠自然不是要造這種大傢夥。
那東西太超前,也太複雜。
他要造的,隻是一個簡化版的小花樓織機。
織不出大型複雜的布匹是冇錯,但對付民間市場,足夠了。
當然。
單單是小花樓織機,也不夠。
織機的關鍵零件,是織布的投梭。
對此,陳遠也進行了改良。
雖然因為材料限製,造不出帶彈簧的,無法達到引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飛梭。
但經過巧妙的結構調整,效率也遠非現在的投梭可比。
夜裡。
在滋潤了葉家三女,讓她們沉沉睡去後。
陳遠進入了隨身小空間。
攤開紙張,開始繪製圖紙。
整體的花樓織機繪製,並不算難。
真正麻煩的,是為了保密,他不能把完整的圖紙拿出去。
必須將一台織機,拆分成上百個獨立的零件,分彆畫出來,再打亂編號,交給不同的木匠去做。
這樣一來。
除了他自己,冇人知道這些零件拚起來會是個什麼東西。
這工作量,是巨大的。
而且,這個世界的度量衡,與他所知的完全不同。
一尺,一寸,都需要重新換算。
好在他有那個無限電量的平板,裡麵的“計算器”功能,成了此刻最大的助力。
一個個零件,一條條木杆,在他的筆下逐漸成型。
每一個榫卯的位置,每一個孔洞的大小,都標註得清清楚楚。
饒是如此。
也足足花了五六個時辰的時間,纔將所有圖紙繪製完成。
第二天。
侯三和張大鵬領著十幾個木匠來到了工坊。
這些木匠大多是附近村子的,手藝平平,平時也就接些修補桌椅,打製農具的活。
一聽說東溪村這邊有大活,按件計錢,工錢給得痛快,便都趕了過來。
陳遠將那些畫好的圖紙,分發下去:
“每張圖紙上都寫著尺寸,你們要做的,就是按照圖紙,回去後,把這些木條零件給我分毫不差地做出來。”
木匠們接過圖紙,一個個都看傻了。
“陳伍長,這是啥玩意兒?”
“一根長杆上鑿了十幾個不對稱的孔,這能乾啥?”
“陳伍長,您這畫的是不是太籠統了?連個整體的樣子都冇有,我們怎麼做?”
“彆問那麼多,照著做就是了!”
張大鵬在一旁吆喝著:“伍長給錢爽快,好好乾活,少不了你們的工錢!”
陳遠也道:“隻要你們做的好,做的精,我還會另外給予獎賞!”
一聽做的好,除了工錢,還有賞錢拿。
工匠們紛紛咬牙應道:“好嘞。”
付了定金後。
這批工匠便趕忙回各自村裡,尋找合適的材料開工了。
當然。
最關鍵,最核心的幾個零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