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白家勝利,萬事順意 第2302章 屍易無限(207)
-
阿貴蹲在防水布前,指尖幾乎要碰到竹簡,卻又剋製地停住,隻敢用軟毛刷輕輕拂去表麵最後一點浮塵。“你們看這行,‘丞相亮令,勸農桑,薄賦斂’,這是諸葛亮的治國政策啊!”他聲音都在發顫,趕緊掏出隨身攜帶的《三國誌》拓本對照,“《蜀書·諸葛亮傳》裡隻記載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但這竹簡裡寫得更具體,連賦稅的比例都有,說‘畝輸租四升’,這可是前所未有的細節!”
Shirley楊則在石棺旁發現了一件青銅燈,燈座上刻著細密的花紋,仔細一看,竟是“蜀錦”的織造圖案——幾個工匠坐在織機前,手裡牽著絲線,織機上還能看到半成型的錦緞紋樣。“這是蜀漢的‘諸葛燈’!”她驚喜地說,“傳說諸葛亮曾改進過燈具,既能照明,又能取暖,冇想到真的能見到實物。而且這燈座上的蜀錦圖案,正好印證了蜀漢‘錦官城’的繁榮,太有價值了!”
老煙槍在主墓室的角落裡清理出一個陶罐,打開蓋子,裡麵裝著一些褐色的顆粒,他捏起一粒放在鼻尖聞了聞,又用指甲輕輕掐了掐:“這是蜀漢的稻穀種子!在這麼潮濕的環境下能儲存這麼久,多虧了陶罐的密封性好。咱們可以把這些種子交給農業研究所,說不定能培育出三國時期的稻穀品種,看看和現在的稻穀有什麼不一樣。”
胖子則負責搬運那些沉重的青銅器,他小心翼翼地把青銅鼎抱起來,放在鋪了軟布的文物箱裡:“這鼎真沉,估計得有幾十斤!你看鼎身上的‘饕餮紋’,雖然不如商周時期的精緻,但也有蜀漢自己的風格,邊緣還刻著‘章武二年造’,章武是劉備的年號,二年就是公元222年,正好是蜀漢剛建立的時候,這鼎算是蜀漢早期的文物了!”
接下來的十天,我們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主墓室的文物清理中。阿貴每天都泡在竹簡堆裡,逐字逐句地解讀,遇到模糊不清的字跡,就用特殊的燈光照射,再用放大鏡一點點辨認。有天深夜,他突然從睡袋裡爬起來,舉著一卷剛拚接好的竹簡跑到我們帳篷裡:“重大發現!這卷竹簡是諸葛亮北伐的軍事部署!上麵寫著‘建興五年,遣趙雲、鄧芝據箕穀,為疑兵;亮自率諸軍攻祁山’,建興五年就是公元227年,這和《三國誌》裡的記載基本一致,但竹簡裡還提到了‘糧草運輸路線’,說‘從陳倉道運糧,十日一繼’,這可是史書中冇有的細節,能補充諸葛亮北伐的軍事史!”
Shirley楊在修複一件陶瓷碗時,發現碗底刻著“蜀郡窯”三個字,她立刻找來《中國陶瓷史》對照:“蜀郡窯是蜀漢時期的重要窯口,之前隻在文獻中提到過,這次是第一次發現實物!你看這碗身上的‘水波紋’,線條流暢,顏色是青釉,雖然有些脫落,但依然能看出蜀漢陶瓷工藝的水平。”她用細砂紙輕輕打磨碗口的缺口,又用特製的膠水修補,很快,這隻破碎的陶瓷碗就恢複了大致的模樣。
老煙槍則每天都會檢查文物儲存室的溫濕度,確保竹簡和絲綢不會受潮發黴。他還在儲存室裡放了幾包乾燥的艾草,既能吸濕,又能防止蟲蛀:“這些竹簡是咱們這次發掘的重中之重,要是發黴腐爛了,損失就大了。我每天都得來看好幾遍,心裡才踏實。”
就在我們清理完主墓室,準備開始清理耳室的時候,警方傳來了突破性進展——他們根據我們提供的盜墓賊留下的洛陽鏟碎片和腳印,在成都的一個地下古玩市場抓獲了五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蜀漢文物,包括完整的竹簡、青銅劍、金釵和陶瓷器。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王局長接到電話後,激動地在帳篷裡來回踱步,“盜墓賊交代,他們還把一部分珍貴的竹簡賣給了一個叫‘蜀鼠’的文物販子,這個‘蜀鼠’專門倒賣四川地區的古代文物,已經多次從盜墓賊手裡收購文物,然後轉手賣給海外買家。警方已經成立了專案組,正在全力追捕‘蜀鼠’,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獲,追回剩下的文物!”
我們跟著警方去了地下古玩市場的臨時扣押點,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完整的蜀漢竹簡格外引人注目,竹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記載的是蜀漢的法律條文。阿貴趕緊湊過去,一邊看一邊念:“‘盜官物者,杖一百,冇其家資;傷人者,絞’,這和漢代的法律基本一致,但也有蜀漢自己的調整,比如增加了‘保護蜀錦織造者’的條文,說‘敢盜錦者,斬’,可見蜀漢對蜀錦產業的重視!”
在繳獲的文物中,還有一把青銅劍,劍身上刻著“趙雲”二字,劍柄上還殘留著一些紅色的絲帶。“這難道是趙雲用過的劍?”胖子瞪大了眼睛,“要是真的,那可太厲害了!《三國演義》裡說趙雲用的是龍膽槍,但史書裡也提到過他用劍,說不定這就是他的佩劍!”
張教授仔細檢查了青銅劍,搖了搖頭:“這劍應該是蜀漢時期仿製趙雲佩劍的紀念劍,不是趙雲本人用過的。你看劍身上的‘趙雲’二字,字體是蜀漢後期的隸書,而趙雲去世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這劍的鑄造時間應該在趙雲去世之後,可能是當時的人為了紀念趙雲而鑄造的。不過,就算是紀念劍,也是非常珍貴的蜀漢文物,對研究蜀漢的軍事文化和民間信仰有重要意義。”
回到天回山發掘現場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開始清理東耳室和西耳室。東耳室裡存放著大量的竹簡和文書,大部分都是蜀漢的行政文書,包括賦稅記錄、戶籍登記、官員任免等,其中一卷文書還記載了蜀漢與東吳的外交往來,說“建興元年,遣使者赴吳,重申盟約,共拒曹魏”,建興元年是公元223年,也就是劉禪即位的第一年,這文書能補充蜀漢與東吳的外交史。
西耳室裡則存放著一些生活用具和武器,有陶瓷壺、青銅鏡、鐵矛、弓箭等,其中一件青銅鏡上刻著精美的“花鳥紋”,鏡背上還刻著“君宜高官”四個字,是蜀漢時期常見的吉祥紋飾。老煙槍在西耳室的角落裡發現了一個小小的漆盒,裡麵裝著幾枚蜀漢的銅錢,銅錢上刻著“直百五銖”四個字:“這是蜀漢的貨幣,‘直百五銖’一枚能當一百枚五銖錢用,是劉備在益州時期鑄造的,用於解決軍費問題。這些銅錢儲存得很完整,能看出當時的鑄造工藝。”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我們對這座蜀漢尚書令墓的瞭解也越來越全麵。根據出土的文物和竹簡記載,墓主人名叫“費禕”(與蜀漢後期的名臣費禕同名,但非同一人),是蜀漢前期的尚書令,曾輔佐劉備、諸葛亮治理蜀漢,參與過諸葛亮的北伐籌備工作,在蜀漢政權中地位顯赫。他的墓葬規模宏大,陪葬品豐富,不僅有大量的行政文書和軍事資料,還有精美的青銅器、陶瓷器和生活用具,全麵反映了蜀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生活。
在發掘工作結束的那天,四川文物局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慶祝儀式,當地的官員、考古專家和村民都趕來參加。王局長親自為我們頒發了“四川文物保護先進集體”的獎牌,還邀請我們參加蜀漢文物特展的籌備工作。
“這些文物是蜀漢曆史文化的瑰寶,”王局長在慶祝儀式上說,“我們打算在成都博物館舉辦一場‘蜀漢文明特展’,讓更多的人瞭解三國時期蜀漢的曆史文化,瞭解諸葛亮治理蜀漢的功績,瞭解四川地區在三國時期的重要地位。希望你們能繼續支援我們的工作,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爽快地答應了王局長的邀請,開始參與特展的籌備工作。Shirley楊負責文物的展示設計,她根據文物的文化特色和曆史背景,將展示區分為“蜀漢政治”“軍事北伐”“經濟民生”“文化藝術”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采用了對應的場景佈置——“蜀漢政治”區還原了蜀漢的尚書檯(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擺放著仿製的文書和印章;“軍事北伐”區展示了青銅劍、鐵矛和諸葛亮北伐的軍事部署竹簡,還製作了一個小型的北伐路線沙盤;“經濟民生”區則陳列了蜀錦圖案的青銅燈、“直百五銖”銅錢和稻穀種子,讓觀眾能直觀地感受蜀漢的經濟生活;“文化藝術”區展示了蜀漢的陶瓷器、青銅鏡和書法竹簡,展現了蜀漢的文化藝術水平。
阿貴則負責展覽的講解和文物解讀,他編寫了詳細的講解詞,還製作了蜀漢曆史年表、諸葛亮北伐路線圖和蜀漢行政機構示意圖,讓觀眾能更清楚地瞭解蜀漢的曆史背景和政治製度。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竹簡拚接體驗區”,準備了仿製的竹簡和繩子,讓觀眾親手拚接竹簡,感受古代文書的製作過程,很多小朋友都圍著體驗區,興奮地拚接著竹簡,時不時還向阿貴請教竹簡上的文字是什麼意思。
老煙槍則在博物館的院子裡搭建了一個“蜀漢草藥園”,種植了蜀漢時期常見的艾草、金銀花、薄荷、甘草等植物,還設置了科普展板,介紹這些植物在蜀漢時期的用途——比如艾草用於驅蚊和入藥,金銀花用於清熱解毒,薄荷用於清熱解暑,甘草用於調和藥性,讓觀眾瞭解蜀漢時期的醫藥文化和生活方式。他還經常在草藥園裡給觀眾講解草藥的知識,很多觀眾都聽得津津有味,還會向他請教一些簡單的草藥使用方法。
胖子則負責文物的搬運和安保工作,他每天都會提前來到博物館,仔細檢查每一個展櫃的鎖具和玻璃,確保文物的安全。他還會在展廳裡巡邏,向觀眾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遇到有觀眾靠近展櫃太近或者想用手觸摸展櫃,他都會耐心地提醒:“這些文物都有上千年的曆史了,非常脆弱,咱們得小心保護,讓它們能流傳給更多的人看。”他還和當地的學校合作,組織了多場“蜀漢文化進校園”活動,帶著仿製的蜀漢文物和竹簡,去學校給孩子們講解蜀漢的曆史故事,比如諸葛亮北伐、趙雲救主、劉備三顧茅廬等,孩子們都聽得格外認真,還會積極地提問,胖子也會一一耐心解答,很多孩子都表示長大後想當考古學家,去發掘更多的古代文物。
經過六個月的緊張籌備,“蜀漢文明特展”終於如期舉辦。開展那天,成都博物館裡人山人海,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考古專家、曆史學者和三國文化愛好者都齊聚一堂,共同欣賞蜀漢文物的魅力。展廳裡,觀眾們駐足在每一件文物前,認真地聽著講解,時不時發出驚歎聲。有的觀眾在“竹簡拚接體驗區”裡興致勃勃地拚接著竹簡,有的觀眾在“蜀漢草藥園”裡仔細地看著草藥和科普展板,還有的觀眾在北伐路線沙盤前討論著諸葛亮的軍事策略,整個博物館都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真冇想到,咱們能發掘出這麼多珍貴的蜀漢文物,還能舉辦這麼成功的特展,”胖子站在展廳裡,看著來來往往的觀眾,臉上滿是自豪的笑容,“以前我隻在《三國演義》裡看到過蜀漢的故事,現在通過這些文物,才真正感受到了蜀漢曆史的真實和厚重。以後要是還有機會,我還想參與更多的考古發掘,去發現更多的古代文明。”
Shirley楊看著展櫃裡的青銅燈和陶瓷碗,感慨地說:“每一件文物都是曆史的見證者,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也連接著過去和現在。這次蜀漢文物的發掘和特展,不僅讓更多的人瞭解了蜀漢曆史,也讓大家更加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我們作為考古工作者,責任就是守護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讓它們能夠永遠流傳下去。”
老煙槍抽著煙,望著遠處的天回山,眼神裡滿是懷念:“這次天回山的發掘,雖然辛苦,但也收穫滿滿。那些竹簡、青銅器、陶瓷器,就像一個個老朋友,向我們講述著蜀漢時期的故事。我這輩子挖過不少古墓,見過不少文物,但蜀漢的文物最讓我難忘,因為它們不僅有曆史的厚重感,還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彷彿在告訴我們,蜀漢雖然已經滅亡了,但它的文化和精神永遠不會消失。”
阿貴則拿著一本剛出版的《蜀漢竹簡集釋》,興奮地對我們說:“這是我這六個月的心血結晶,裡麵收錄了這次發掘的所有蜀漢竹簡,還有詳細的解讀和註釋。這本書不僅能為考古專家和曆史學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資料,也能讓更多的普通讀者瞭解蜀漢的曆史和文化。以後我還要繼續研究蜀漢竹簡,爭取能解讀出更多的曆史細節,還原更真實的蜀漢風貌。”
我看著身邊的夥伴,心裡充滿了感動和期待。從陝西西安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到四川成都的蜀漢尚書令墓,我們跨越了千年的曆史,見證了不同朝代的文明輝煌,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考古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每一次發掘,都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鮮活的曆史記憶;而我們,正是這些曆史記憶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就在“蜀漢文明特展”舉辦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張教授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新疆文物局的緊急電報——在新疆喀什附近發現了一座唐代的西域古城遺址,遺址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唐代西域文書、絲織品和佛教文物,但遺址已經遭到了盜墓賊的嚴重破壞,很多文物被盜走,當地文物局希望我們能立刻前往協助進行搶救性發掘。
“唐代西域古城遺址!”胖子一下子跳了起來,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西域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唐代的西域古城裡,肯定有很多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合的文物,比如波斯銀幣、印度佛教造像、中原絲織品,說不定還有阿拉伯文的文書!咱們趕緊收拾東西,去新疆!”
Shirley楊也麵露期待地說:“唐代的西域,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這座古城遺址的文物,對研究唐代的絲綢之路貿易、中外文化交流和西域曆史具有極高的價值。盜墓賊的破壞肯定很嚴重,我們得儘快出發,爭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護好剩下的遺址和遺存。”
老煙槍想了想,說:“新疆喀什的氣候乾燥少雨,文物不容易受潮,但晝夜溫差大,白天炎熱,晚上寒冷,而且風沙很大,咱們得準備好防風沙的帳篷、防曬用品和保暖衣物。另外,西域古城遺址可能埋在沙漠或戈壁中,發掘難度很大,還得準備好專業的考古工具和設備,比如金屬探測器、洛陽鏟、無人機等,方便我們勘探和發掘。”
阿貴則激動地說:“唐代西域文書可能有漢文、突厥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多種文字,雖然我對突厥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不太熟悉,但我可以負責漢文文書的解讀和整理,還能幫忙記錄和分類其他文字的文書,為後續的研究提供幫助。而且,西域的佛教文物也很有研究價值,說不定能發現唐代佛教在西域傳播的重要證據。咱們趕緊出發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這座唐代西域古城的真麵目了!”
我們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彆了王局長和四川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旅程。飛機在萬米高空中飛行,透過窗戶,我們能看到下麵連綿起伏的雪山和廣闊無垠的沙漠戈壁,那壯麗的景色讓人心潮澎湃。
我看著身邊的夥伴,他們臉上都充滿了期待和嚮往,彷彿已經看到了唐代西域古城遺址中那些珍貴的文物和遺蹟。我知道,前方等待我們的,可能是艱苦的環境、複雜的發掘工作和未知的危險,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難,保護好這座唐代西域古城遺址和裡麵的文物,讓它們重見天日,向世人展示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和西域文化的魅力。我們的文物保護之路,還在繼續,而那段發生在西域大地上的唐代曆史,也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和探索……
飛機降落在喀什機場時,新疆文物局的艾力局長早已舉著“唐代西域古城遺址工作組”的牌子在出站口等候。他穿著一身深藍色的衝鋒衣,皮膚被風沙曬得黝黑,手裡攥著一張泛黃的衛星勘探圖,一見到我們就快步迎上來:“可算把你們盼來了!古城在喀什西南方向的沙漠邊緣,是上週牧民放羊時發現的。盜墓賊已經在遺址裡挖了十幾個坑,我們在現場撿到了幾片唐代的絹布殘片和一枚波斯銀幣,估計他們是衝著裡麵的佛教造像和文書來的。”
汽車沿著戈壁公路往古城方向開,窗外的景色越來越荒涼,遠處的沙丘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偶爾能看到幾株耐旱的駱駝刺,在風中搖晃著稀疏的枝葉。艾力局長指著前方一片模糊的土黃色輪廓說:“那就是古城遺址,當地人叫它‘黑沙城’,因為每年春天刮黑沙暴的時候,整個城都會被黃沙覆蓋。從衛星圖上看,古城呈正方形,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裡麵還能看到佛塔、民居和商鋪的遺蹟。”
抵達遺址時,我們看到幾名考古隊員正圍著一個盜坑清理沙土,坑邊散落著一些破碎的陶片和木構件。艾力局長蹲在盜坑邊,拿起一塊陶片遞給我們:“這是唐代的彩陶片,上麵的‘聯珠紋’是西域特有的紋飾,中原的陶器很少有這種圖案。你們再看這個盜坑,挖得很深,已經快到佛塔的基座了,要是再挖下去,佛塔可能就塌了。”
老煙槍從揹包裡掏出個布包,裡麵裝著曬乾的艾草和防風沙的草藥,他往手上倒了一點草藥粉,搓了搓說:“新疆的風沙大,紫外線強,咱們每天出門前得在臉上塗一層這個草藥膏,能防曬防沙。另外,沙漠裡的夜裡特彆冷,咱們得在帳篷裡生上火爐,不然凍得根本睡不著。”
Shirley楊拿出便攜式文物探測儀,在盜坑周圍掃了掃:“探測儀顯示下麵有金屬和木質結構,應該是佛塔的銅製構件和木質橫梁。咱們得先在遺址周圍搭建防護欄,再用無人機對整個古城進行航拍,繪製出詳細的勘探圖,不然盲目發掘很容易破壞遺蹟。”
阿貴則蹲在盜坑邊,仔細觀察著沙土裡的殘片,突然眼睛一亮,撿起一片白色的絹布:“你們看!這絹布上有字!是漢文,雖然隻有幾個字,但能看出是唐代的楷書,寫的是‘安西都護府’!”他小心翼翼地把絹布放進密封袋,又用放大鏡仔細看了看,“安西都護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機構,這說明這座古城和安西都護府有關,說不定是當時的一座重要城鎮!”
胖子扛著無人機,興奮地說:“航拍的活兒交給我,保證把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都拍清楚!就是這沙漠裡的風太大,得找個避風的地方起飛,不然無人機容易被吹翻。”
接下來的三天,我們一直在進行發掘前的準備工作。胖子每天都會操控無人機對古城進行航拍,拍攝了上千張照片,然後用電腦拚接成一張詳細的古城俯視圖,從圖上能清晰地看到佛塔、民居、商鋪和城牆的位置;老煙槍和艾力局長一起搭建防護欄,把整個古城遺址圍了起來,還在防護欄上掛了“文物保護,禁止入內”的牌子;Shirley楊則在遺址旁邊搭建了臨時的文物修複區,擺放好恒溫箱、濕度計和修複工具,還特意準備了幾瓶防沙劑,防止文物被風沙侵蝕;阿貴每天都蹲在盜坑邊,對著撿到的絹布殘片和陶片琢磨,偶爾還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唐代西域史料》,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連吃飯的時候都捧著殘片不放。
第四天清晨,我們開始對佛塔遺址進行發掘。佛塔的基座已經被盜墓賊破壞了一部分,露出了裡麵的木質橫梁,橫梁已經腐朽,輕輕一碰就會掉渣。老煙槍用工兵鏟小心地清理基座周圍的沙土,一邊清理一邊說:“這木質橫梁是胡楊木做的,胡楊木耐旱耐腐,能儲存這麼久不容易。咱們得先在橫梁周圍打一圈鋼樁,防止橫梁坍塌,不然裡麵的文物可能會被砸壞。”
Shirley楊則在佛塔的東側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洞口,洞口被一塊石板擋住,石板上刻著一些奇怪的符號。她趕緊叫來阿貴:“阿貴,你看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西域的文字?”
阿貴蹲在石板前,仔細觀察著符號,又拿出《唐代西域文字圖譜》對照:“這是突厥文!意思是‘佛的居所’,說明這個洞口通往佛塔的地宮,裡麵可能藏著佛教造像和文書!”
我們興奮不已,趕緊用工兵鏟小心地撬開石板,裡麵果然是一個約兩米寬的地宮入口,地宮裡麵黑漆漆的,還能聞到一股腐朽的木頭味。胖子打開手電筒,往裡麵照了照,喊道:“裡麵有東西!好像是佛像!”
我們穿著防沙服,戴著安全帽,沿著地宮的台階慢慢走下去。地宮的規模不大,約十平方米,裡麵堆滿了沙土,在沙土的中間,放著一尊約一米高的銅製佛像,佛像的表麵已經氧化,變成了綠色,但依然能看出精美的工藝。佛像的周圍散落著一些絹布文書和陶瓷器,有的文書已經被沙土埋住,隻露出一角。
“太好了!這尊佛像儲存得這麼完整!”艾力局長激動地說,“這是一尊唐代的釋迦牟尼佛像,你看佛像的衣紋,是唐代特有的‘曹衣出水’風格,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雕塑技藝,太珍貴了!”
Shirley楊蹲在佛像旁邊,用鑷子夾起一片絹布文書:“這絹布是唐代的‘蜀錦’,上麵的文字是漢文,寫的是《金剛經》的內容!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模糊,但大部分文字還能辨認,是研究唐代佛教在西域傳播的重要資料。”
阿貴則在佛像的西側發現了一個陶罐,陶罐裡裝著一些圓形的東西,他小心翼翼地打開陶罐,裡麵竟是幾十枚波斯銀幣和一枚唐代的“開元通寶”。“這些銀幣是波斯薩珊王朝的貨幣,開元通寶是唐代的貨幣,說明這座古城在唐代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城鎮,中原和西域、波斯的商人都在這裡進行貿易往來!”阿貴興奮地說,“你們看這枚開元通寶,上麵還刻著‘安西’兩個字,是安西都護府鑄造的貨幣,進一步證明瞭這座古城和安西都護府的關係!”
接下來的一週,我們都在對地宮和佛塔遺址進行發掘。阿貴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絹布文書的解讀上,他每天都捧著文書和《唐代西域史料》,逐字逐句地對照,遇到不認識的字,就用鉛筆在旁邊做標記,晚上再和Shirley楊、張教授一起討論。有天深夜,阿貴突然興奮地叫醒我們,手裡舉著一卷文書:“你們看!這卷文書是安西都護府發給古城的‘通關文牒’!上麵寫著‘開元二十五年,準許西域商人從古城入關,前往長安貿易’,開元二十五年是公元737年,這說明在唐代,這座古城是西域商人前往中原的重要關口,對研究唐代的絲綢之路貿易具有重要意義!”
Shirley楊則在修複銅製佛像時,發現佛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漢文和一行突厥文:“漢文寫的是‘大唐安西都護府造’,突厥文的意思是‘保佑西域和平’,這尊佛像應該是安西都護府為了穩定西域局勢而鑄造的,體現了唐代對西域的管轄和對佛教的重視。”她用細砂紙輕輕打磨佛像表麵的氧化層,佛像漸漸露出了原本的銅色,上麵的衣紋和麪部表情也清晰起來——佛像的麵部豐滿,眼神慈祥,嘴角帶著微笑,是唐代佛教雕塑的典型風格。
老煙槍則在遺址旁邊搭建了一個小小的“防風沙棚”,用帆布和鋼管做成,既能擋住風沙,又能讓空氣流通。他還在棚子裡放了幾盆耐旱的駱駝刺,說:“駱駝刺的根能固定沙土,等咱們離開的時候,這些駱駝刺說不定能活下來,也算是給這座古城留個紀念。”
胖子則負責文物的搬運和保管,他每天都會仔細檢查恒溫箱的溫度和濕度,確保文物不會受到風沙和溫度變化的影響。閒暇時,他還會跟著艾力局長去附近的牧民家走訪,打聽盜墓賊的線索。有天下午,胖子從牧民家回來,興奮地說:“牧民說,上週有幾個外地口音的人,開著一輛皮卡車,在古城附近轉悠,還問過牧民‘哪裡有老佛像’,牧民覺得他們可疑,冇敢多說。”
我們把這個線索告訴了警方,警方根據胖子提供的資訊,很快就在喀什市區發現了那輛皮卡車。經過跟蹤調查,警方在一個廢棄的倉庫裡抓獲了三名盜墓賊,還繳獲了大量被盜的唐代文物,包括絹布文書、陶瓷器和幾尊小型的銅製佛像。
“太好了!這些文物終於追回來了!”我們都非常高興,艾力局長激動地說,“盜墓賊交代,他們本來打算把文物賣給中亞的文物販子,冇想到還冇來得及交易就被抓了。這些文物對研究唐代西域的曆史文化和絲綢之路貿易具有重要意義,要是流失了,就是我們民族的巨大損失。”
我們跟著警方來到廢棄倉庫,看到繳獲的文物整齊地擺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完整的絹布文書格外引人注目,文書上寫著唐代西域的“稅收製度”,詳細記錄了商人在古城的納稅情況,比如“西域商人販馬十匹,納稅絹二匹;中原商人販絲綢百匹,納稅銀五兩”等內容。阿貴仔細檢查了文書,說:“這卷文書補充了史書中關於唐代西域稅收製度的空白,是研究唐代西域經濟的重要資料!”
回到古城遺址後,我們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進行了清理和登記,然後繼續對民居和商鋪遺址進行發掘。在民居遺址裡,我們發現了一些唐代的生活用具,比如陶碗、陶罐、銅鏡和木梳,這些用具的風格既有中原特色,又有西域特色,比如陶碗上的“聯珠紋”是西域風格,銅鏡上的“花鳥紋”是中原風格,體現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融合。
在商鋪遺址裡,我們發現了大量的波斯銀幣、阿拉伯金幣和唐代的開元通寶,還有一些西域的香料和中原的絲綢殘片。Shirley楊拿起一塊香料,聞了聞說:“這是西域的**,在唐代是非常珍貴的香料,主要用於祭祀和醫藥。這些香料和貨幣、絲綢放在一起,說明這家商鋪是當時的一家國際貿易商店,專門經營中原和西域、波斯、阿拉伯的商品。”
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我們對這座唐代西域古城的瞭解也越來越多。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文書記載,這座古城名叫“疏勒城”,是唐代安西都護府管轄下的一座重要城鎮,也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貿易關口,中原的絲綢、茶葉、瓷器,西域的香料、馬匹、玉石,波斯的銀幣、織物,阿拉伯的金幣、珠寶,都在這裡進行交易。古城裡的居民既有漢族,也有突厥族、維吾爾族等西域民族,他們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繁榮的古城文化。
在發掘工作結束的那天,新疆文物局舉辦了一場隆重的慶祝儀式,當地的官員、考古專家和牧民都趕來參加。艾力局長親自為我們頒發了“新疆文物保護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還邀請我們參加唐代西域文物特展的籌備工作。
“這些文物是唐代西域曆史文化的見證,也是絲綢之路文明的瑰寶,”艾力局長說,“我們打算在喀什博物館舉辦一場‘唐代疏勒城文物特展’,讓更多的人瞭解唐代西域的曆史文化,瞭解絲綢之路的繁榮,瞭解中原和西域民族的友好交往。希望你們能繼續支援我們的工作,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我們爽快地答應了艾力局長的邀請,開始參與特展的籌備工作。Shirley楊負責文物的展示設計,她根據文物的種類和文化特色,將展示區分為“佛教文化”“貿易往來”“民族融合”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采用了對應的場景佈置,比如“佛教文化”區還原了唐代疏勒城的佛塔內部,擺放著銅製佛像和絹布文書;“貿易往來”區展示了波斯銀幣、阿拉伯金幣、中原絲綢和西域香料,還製作了一個小型的絲綢之路貿易路線沙盤;“民族融合”區則陳列了具有中原和西域特色的生活用具,讓觀眾能直觀地感受唐代疏勒城的民族融合氛圍。
阿貴則負責展覽的講解和文物解讀,他編寫了詳細的講解詞,還製作了唐代西域曆史年表和絲綢之路貿易路線圖,讓觀眾更清楚地瞭解唐代西域的曆史背景和絲綢之路的貿易情況。他還在展覽中設置了“文書臨摹區”,準備了仿製的絹布和毛筆,讓觀眾親手臨摹唐代的漢文和突厥文文書,感受古代西域的文字魅力。
老煙槍則在博物館的院子裡搭建了一個“唐代西域草藥園”,種植了唐代西域常見的艾草、駱駝刺、甘草等植物,還設置了科普展板,介紹這些植物在唐代西域的用途,比如艾草用於驅蚊,駱駝刺用於餵馬,甘草用於入藥,讓觀眾瞭解唐代西域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
胖子則負責文物的搬運和安保,他每天都會仔細檢查展櫃的安全情況,還會向觀眾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他還和當地的學校合作,組織學生來博物館參觀,給孩子們講解唐代西域的曆史故事,比如“安西都護府的故事”“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等,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提出各種問題,胖子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經過五個月的努力,“唐代疏勒城文物特展”如期舉辦。開展那天,喀什博物館裡人頭攢動,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還有來自中亞國家的學者,大家都想親眼看看這座唐代西域古城出土的文物。看著觀眾們驚歎的表情,聽著他們對文物的讚美,我們心裡都充滿了成就感。
“冇想到咱們能在沙漠裡發掘出這麼珍貴的文物,”胖子笑著說,“以前我總覺得西域是個荒涼的地方,現在通過這些文物,才知道唐代的西域這麼繁榮,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這麼頻繁,以後我得多學點西域曆史,不然都對不起這些文物。”
Shirley楊點點頭:“唐代的西域是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樞紐,這座疏勒城的文物,不僅見證了唐代西域的繁榮,也見證了古代中國與世界的友好交往。保護好這些文物,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文化多樣性,保護絲綢之路的文明記憶。”
老煙槍抽著煙,望著遠處的沙漠,感慨地說:“我這輩子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文物,但唐代西域的文物最讓我著迷。這裡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卷文書、每一枚貨幣,都在訴說著唐代絲綢之路的故事,訴說著中原和西域民族的友好情誼。咱們得把這些故事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的中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中華文明是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不斷髮展壯大的。”
阿貴則拿著一本剛出版的《唐代疏勒城文書解讀》,興奮地說:“這是我這五個月的研究成果,裡麵解讀了這次發掘的大部分唐代西域文書,還有一些唐代西域的曆史文獻。以後我還要繼續研究唐代西域文化,爭取能還原更多唐代疏勒城的曆史故事和絲綢之路的貿易細節。”
我看著身邊的夥伴,心裡充滿了感動和期待。從四川成都的蜀漢尚書令墓到新疆喀什的唐代疏勒城遺址,我們跨越了大半箇中國,從內陸到西域,見證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文明輝煌,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不僅是守護一件件冰冷的器物,更是守護一段段鮮活的曆史,守護民族的文化根脈,守護人類文明的交流記憶。
就在“唐代疏勒城文物特展”舉辦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張教授突然收到一封來自西藏文物局的緊急電報——在西藏日喀則附近發現了一座吐蕃時期的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吐蕃文文書、金銀器和佛教造像,但墓葬已經遭到了盜墓賊的嚴重破壞,很多文物被盜走,當地文物局希望我們能立刻前往協助進行搶救性發掘。
“吐蕃時期的墓葬!”胖子一聽,立刻來了精神,“我早就聽說吐蕃是唐代西藏的政權,和唐朝的關係特彆密切,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就帶去了很多中原文化和技術。這座墓葬裡的文物肯定有很多中原文化和西藏本土文化融合的特色,比如佛教造像、絲綢織物,說不定還有吐蕃文和漢文對照的文書!咱們趕緊收拾東西,去日喀則!”
Shirley楊也說:“吐蕃時期的文物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曆史價值,尤其是吐蕃文文書,是研究吐蕃曆史、文化和與唐朝關係的重要資料。盜墓賊的破壞肯定很嚴重,我們得儘快過去,爭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護好剩下的文物。”
老煙槍想了想,說:“西藏日喀則的海拔很高,氣候寒冷,氧氣稀薄,咱們得提前準備好氧氣瓶和抗高原反應的藥物。另外,墓葬可能建在山體裡,裡麵可能有積雪和冰層,文物容易受凍,咱們得準備好保溫設備和融冰工具,避免文物受損。”
阿貴則興奮地說:“吐蕃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雖然現存的資料很少,但我已經收集了一些吐蕃文的拓片。要是能在墓葬裡發現吐蕃文文書,我一定能幫忙解讀,說不定能發現吐蕃與唐朝的外交秘密和文成公主入藏後的文化交流情況。咱們趕緊出發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吐蕃時期的佛教造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