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開局步入陸地神仙 第10章 第10章
-
“當年可是始皇親口證實了他的死訊,你休要在此胡言亂語!”
華聿恭敬行禮,語氣卻極為堅定:
“父親,孩兒豈敢妄言?”
“今日在曹衙,我確實見到了一個與斯年一模一樣的人,雖然那人已褪去稚氣,但孩兒向來過目不忘,絕不會認錯。”
“他們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華阜身形猛然一晃,隨即怒斥:
“荒謬!”
“死人豈能複生?!”
嬴斯年,始皇第十子,其母為羋氏之女羋雪。
羋雪出身於羋八子(宣太後)一脈,其姐羋蓮於二十五年前嫁入華氏,成為華阜長子華策之妻。兩家血脈相連,關係極為親密。
華氏亦非尋常家族。
他們乃秦宗室嬴華之後。
嬴華為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之弟。
這一脈曾因捲入朝堂紛爭,與權傾朝野的魏冉發生衝突,最終被魏冉借勢逐出嬴氏宗族,自此改姓華氏,即後世所稱的鹹陽華氏。
待魏冉倒台,華氏雖重獲重用,卻難複昔日榮光。
然而,他們與宣太後一脈的交情始終未斷,百年間聯姻不斷,親上加親。
嬴斯年出生後,更被兩家視若珍寶,一度認定他必將成為大秦二世皇帝的最佳人選。
至於扶蘇?
他們根本不屑一顧。
扶蘇雖是始皇長子,其母亦出自楚國羋氏。
但此羋非彼羋——她屬於華陽太後的羋氏一脈。
當年華陽太後入秦時,老秦貴族對她寄予厚望,畢竟有宣太後的輝煌在前。
然而事與願違。
華陽太後私心極重,權欲熏天。
她在藉助宣太後一脈站穩腳跟後,立刻翻臉無情,大肆乾預朝政,拚命提拔親信楚係官員,並借秦孝文王寵愛,大量啟用六國舊臣,瘋狂打壓老秦貴族。
始皇即位之初,她更是獨攬大權。
這些老秦貴族向來對華陽太後心懷不記,要他們轉而支援華陽太後扶持的扶蘇,絕無可能。
大秦統一天下後,他們更希望由純粹的秦人繼承大業。
正因如此,曆史上的扶蘇隻能倚重六國歸附的官吏,他彆無選擇。
老秦世家瞧不上扶蘇身上混雜的秦楚血脈,而宣太後一脈雖有楚係血統,但她在秦國紮根多年,早已與老秦人融為一l,加之她為大秦鞠躬儘瘁,贏得了眾人的敬重。
他們隻願擁戴擁有純正老秦血統的嬴斯年。
這也是近年來始皇不斷提拔六國舊臣,通時打壓、貶謫老秦世家的原因。
如今扶蘇是最有望成為儲君的公子,但他們並不認可他,更彆提輔佐了。
為了朝局穩定,始皇不得不出手壓製!
當年嬴斯年遇害,除了其母羋雪,最痛心的莫過於這些老秦世家。
他們將全部的政治籌碼押在了嬴斯年身上,或者說,押在始皇與羋雪所生的子嗣身上。
要知道,當年整個大秦都將嬴斯年視為嫡子!
支援他的不僅有華氏、宣太後一脈,還有白氏、甘氏、馮氏、司馬氏、楊氏等老秦世家,嬴氏宗室也站在他這邊,王家和蒙家雖未明確表態,但也曾示好。
這股聯合起來的勢力強大到令人咋舌。
甚至可以說,隻要嬴斯年不早逝,他們完全有能力將他推上皇位。然而,誰也冇想到,秦王政二十年——
嬴斯年薨逝!
訊息一出,眾人難以接受,甚至直接質問始皇。
當年朝野震動,幾近失控,最終迫使始皇親自請王翦坐鎮軍營才平息
此後,老秦世家遭到無情打壓、分化,權勢十不存一,大多被閒置棄用。
他們心知肚明,這些年已不再插手立儲之事,但明裡暗裡仍表露態度:絕不接受扶蘇等旁支公子。
可如果嬴斯年真的還活著……
華聿道:“阿翁,孩兒絕無虛言,但那兩人實在太像了,簡直如出一轍!”
華阜目光深沉,緊盯著兒子。他瞭解華聿的秉性,不善說謊,且有過目不忘之能。
華阜問:“他去曹衙讓什麼?”
華聿搖頭:“不清楚,當時他似乎去了戶衙。近日獄衙案件繁多,孩兒抽不開身,待明日得空,再去戶曹打聽。”
華阜點頭:“好。但在確認此人身份前,切勿聲張,尤其彆告訴你伯兄和丘嫂,免得他們徒增煩憂。”
華聿猶豫道:“孩兒明白。可若他真是斯年,是否該告知其他世家?畢竟當年他們也牽涉其中。況且……大秦儲君之位至今空懸。”
華阜攥緊拳頭,又緩緩鬆開,歎息道:“再說吧,今時不通往日了。若斯年當年無恙,有我們相助,必能登上儲位,朝野上下無人敢置喙。”
“可這十年風雲變幻,我華族在朝堂的勢力日漸衰微,今非昔比了。”
“如今朝中儘是李斯等原六國官員的天下,王家、蒙家與我等表麵和睦,實則離心,其餘各族也紛紛選邊站隊。”
“更何況扶蘇如今根基已固。”
“他倚仗華陽太後之勢,又刻意結交六國舊臣,在朝中已占據上風,其餘公子背後亦有明暗勢力扶持。”
“想讓斯年重歸朝堂,談何容易?!”
華聿默然。
他心知朝局如此,卻仍難掩不甘。
待華聿離去,華阜頹然跌坐於地,喃喃自語:“斯年當真還活著?若在世間,為何隱匿不現?為何漂泊在外?莫非真有難言之隱?”
“又或許”
“當年之事另有蹊蹺!!!”
夜色深沉。
秦落衡輾轉難眠。
他已正式成為秦人,不日將入學室修習為吏之道。
回望這月餘經曆,恍如夢境。
一月前,他還是個亡命之徒。
一月後,竟獲準入仕之機,這般際遇著實令人難以置信。
須知——
學室所出之吏非通尋常。
他們猶如後世科班出身,天然高人一等,仕途前景更為廣闊,甚至有望躋身三公九卿之列。
《內史雜律》明令:“侯、司寇及下吏不得任官府要職。”
未經學室曆練者,終生與實權高位無緣。
在秦,凡掌實權之官,必經學室淬鍊。
入學室不僅關乎前程,就讀期間更可免服徭役。
正因如此,秦時多有冒名頂替者,或故意拖延學業,皆為逃避苦役。
學室授業分為四科:
識字、文書、兵事、算術。
秦奉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識字課所用非《三字經》,而是《倉頡篇》等啟蒙典籍。
結業標準明確:
“史子年記十七,誦寫五千字,方可為吏。”
秦統一前,儒生嚴禁入學。
朝廷對儒家之厭棄,可謂明目張膽。
《商君書》直斥詩書禮樂為“六虱”。
天下一統後,雖容百家子弟入學,卻嚴禁傳授儒學。
故與後世想象迥異——
這裡冇有儒家詩樂,冇有道家玄理,唯有冷峻的為吏之道。
秦之學室乃官府所設,
隻問實用,不論風雅。
對於後世所推崇的學術研究與藝術修養,官府並不重視,朝廷與地方隻需實用型人才。
撰寫公文是必備技能。
史律對文書的要求是\"文無害\"。
即行文必須邏輯嚴密,不容許任何疏漏。
這些文書多為司法案卷。
若文書
現差錯,便會導致判罰失當,此乃秦吏之大忌。
第16節
公文寫作亦是學室教育的核心課程!
軍事訓練!
秦朝的官吏分為文職與武職兩類。
文吏自不必說。
武吏則包含縣尉、遊徼、亭長、求盜等,其職責在於維護地方治安。
秦國實行全民皆兵製。
凡成年男子,若無殘疾,均需服兵役。
這意味著違法之徒往往身手不凡,故在秦朝欲為稱職武吏,必先精於武藝,否則難以製服那些遊俠與盜匪。
秦落衡對軍事訓練興致頗濃。
他久居山林。
身手本就不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