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局我一個獸醫給王妃接生? 第39章
-
除了耕種,陸準還建議朱文奎發展桑蠶養殖,他對朱文奎道:“荊州氣候溫暖,適合種桑養蠶,百姓們種桑養蠶,既能增加收入,還能為朝廷提供絲綢,一舉兩得。”
朱文奎深表讚同,當即下令在荊州東部推廣桑樹種植,同時從江南請來蠶農,教授百姓養蠶繅絲的技術,還設立了絲坊,收購百姓織出的絲綢,再運往京城售賣。
冇過多久,荊州東部便種滿了桑樹,桑葉鬱鬱蔥蔥,農戶家裡的蠶匾上爬滿了雪白的蠶寶寶,到了繅絲季節,絲坊裡機器轟鳴,一卷卷光滑的絲綢被生產出來,不僅讓百姓賺了錢,也讓荊州的絲綢名聲遠揚。
隨著耕種與桑蠶養殖的發展,荊州的經濟日漸繁榮,原本破舊的村莊蓋起了新屋,百姓們的餐桌上也多了魚肉,集市上更是人頭攢動,商販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有外地商人路過荊州,見此情景不禁感歎:“一年前路過此地時,還見百姓麵黃肌瘦,如今卻個個精神飽滿,荊州能有這般變化,真是多虧了朱王爺啊!”
這話傳到朱文奎耳中,他隻是淡淡一笑,對陸準道:“百姓過得好,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做得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陸準點頭道:“殿下所言極是,如今荊州糧食充足,百姓富足,接下來可以修建道路,方便物資運輸,再設立學堂,讓百姓子弟能讀書識字,這樣荊州才能長久發展。”
朱文奎當即采納了陸準的建議,先是征調民力修建了從荊州城通往各鄉的官道,路麵鋪著平整的青石板,馬車行駛在上麵平穩順暢,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顛簸。
隨後又在各鄉設立學堂,聘請飽學之士擔任先生,凡百姓子弟,不論貧富都可入學,學費由王府承擔,訊息傳出,百姓們紛紛將孩子送到學堂,學堂裡朗朗的讀書聲,成了荊州最動聽的聲音。
這年冬天,朱棣派來的巡查禦史抵達荊州,當他看到荊州百姓安居樂業,糧食滿倉,道路通暢,學堂興旺的景象時,不禁對朱文奎讚不絕口:“殿下治理荊州僅一年有餘,便有如此成效,真是難得,回京後,老臣定要將此處的景象如實稟報陛下。”
朱文奎笑著道:“禦史大人過獎,這都是太傅與官員們齊心協力,百姓們積極配合的結果,本王隻是做了些分內之事。”
巡查禦史回京後,將荊州的治理成效詳細稟報給朱棣,朱棣聽後龍顏大悅,再次下旨嘉獎朱文奎,不僅賞賜了大量財物,還將荊州周邊的兩個縣劃歸荊州管轄,讓朱文奎有更大的空間施展抱負。
接到聖旨的那日,朱文奎與陸準站在王府的高台上,望著荊州城的萬家燈火,朱文奎感慨道:“太傅,你看如今的荊州,總算是不負陛下所托,不負百姓所望了。”
陸準望著遠處的星空,輕聲道:“殿下,這隻是開始,隻要我們繼續用心治理,荊州定會越來越好,將來,這裡或許會成為大明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