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810章 海權和陸權的矛盾
-
攻略安南,首先需要派遣使臣。
朱由檢內心之中,還是希望安南的勢力能識趣。
這個時候的安南,稱得上混亂不堪,冇有統一全國的勢力——
北方的莫氏依附大明,是大明朝廷冊封的安南都統使。
南方的黎朝,主政的是擊破莫氏的鄭氏。當今黎朝國主,就是鄭氏扶持的,為此還脅迫前任國主自縊。
不過鄭氏在安南也不是冇有敵手,順化的阮氏積極經營,逐漸占據了南方。
天啟七年的時候,鄭氏和阮氏就爆發了戰爭。
今年再次開戰,現在還未結束。
這也是朱由檢同意在這兩年出兵、征服安南的原因。
除此之外,後世屬於越南的占城等地,現在還未被吞併。
這也是靖江王去開藩時,在瀾滄江三角洲順利立足的原因——
占城和柬埔寨都遭受安南的侵略,可以說是安南的附屬國。
柬埔寨還遭到暹羅的侵略,是安南和暹羅的雙重附屬國。
之所以如今未吞併,隻是因為安南內部鄭阮分立、相互征戰而已。
在占城趁著安南內亂起兵自立後,積極和南洋國家聯絡,擺脫安南的控製。
大明的勢力主動過去,他們當然是舉手歡迎。
靖江王在當地立足後,很快就發現當地民風孱弱。他在招攬華僑後,很快開辟了大片耕地。這也是他的野心,越來越大的原因。
朱由檢接到的奏報就有南洋各國的情況,他打算派遣使臣,確定對這些國家的方略。
召集理藩院、樞密院的大臣在武英殿開會,朱由檢道:
“瀾滄江巡閱使申用懋、平江都督江起龍,都去赴任了嗎?”
這些人是九月任命的,袁可立道:
“申樞密已經南下赴任,江都督前些日子也發來奏疏,已經從貴州領兵南下了。”
“想來這個時候,應該已經到了。”
不同於北方的海岸冰凍、船隻無法通航,南洋這個時候,正是航行的好季節。
許多商船都是在這時候出行,躲避在夏天經常出現的颱風。
申用懋、江起龍就是在這個時候南下,前去瀾滄江一帶赴任。
朱由檢對這些有所瞭解,點頭道:
“瀾滄江新江南的開發,是明年的重中之重。”
“朝廷設立軍民府和巡閱府後,必然會引起周圍各國疑慮。”
“朕決定命中南半島各國朝覲,看誰願意歸順?”
這個措施,出乎群臣意外。一些臣子想到皇帝前幾天說的天朝上國,以為皇帝想營造萬國來朝的景象、顯示自己的功績。
袁可立則不這麼認為,他揣摩著皇帝的話語,仔細詢問道:
“陛下是想讓各國遣使朝覲,還是讓他們國主親自來?”
“若是強迫各國國主覲見,臣恐出現糾紛。”
召見藩國君主,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就連大明最恭順的藩國朝鮮,國王到現在都冇有朝覲。
朝鮮王世子也是在大明數次催促後,方纔被派過來。
如果大明強召南洋各國君主覲見,估計冇有幾個國主會來。
到時候大明改怎麼辦?是對此視而不見,還是發兵征討不臣?
朱由檢想找的就是出兵理由,用這個辦法確認敵我,毫不猶豫地道:
“當然是讓他們國主覲見,或者說是世子。”
“隻要願意來的,就視為歸順大明,朝廷按他們占據的地方,為其冊封爵位,簽訂規矩條約。”
“不願意朝覲的,則視為懷有貳心。允許英國公等勳貴,自由攻略開藩。”
群臣聽到這番話,頓時驚呼一聲,明白皇帝為何在年底開會,商討這個問題。
原來是英國公張維賢想要開藩,占據交趾之地。
想到英國公張維賢前幾日的覲見,還有宮中和英國公府的交流、以及之前把英國公視為封地貴族。
他們頓時明白,皇帝把交趾早就許給了英國公,如今打算兌現。
安南這個不老實的藩屬皇帝也不打算再留,而是要交給英國公世鎮。
誰若想要阻攔,就是和英國公府過不去。
想著英國公府數百年積累的權勢,大部分臣子心裡,都存在著顧忌——
一個誠意伯家族就能和東林黨紛爭數十年,如果在這件事上得罪了英國公,估計英國公府會一直和自己過不去。
這可是給子孫遺禍的事情,冇有必要的話,誰都不願和英國公府過不去。
尤其是朱由檢為了加重分量,向群臣道:
“除了英國公以外,魏國公、定國公、懷遠侯、臨淮侯、定遠侯、靈璧侯,也會被分封在交趾一帶。”
“他們是太祖、成祖最大的功臣,朝廷必須要優待他們。”
“交趾曆史上屬於中國,可謂一塊寶地。”
“以此酬勞功臣,可謂應有之義。”
這番話語,迅速決定了群臣的心意。
一個英國公就讓很多臣子心存顧忌,加上這些公侯家族後,朝堂上幾乎冇有人敢反對——
否則就是得罪了所有太祖、成祖功臣,勳貴們會齊聲支援他們。
因為一個外藩引發勳貴和文臣的爭端,在他們看來當然劃不來。
尤其是理藩院想到安南這個不夠恭順的外藩將成為幾個大明內藩,更是歡喜不已。
他們非常期盼英國公等人在交趾開藩,把交趾變成理藩院管轄的地域。
樞密院的官員則擔心重演成宣舊事,袁可立有些擔心道:
“打敗安南是不難,難的是長治久安。”
“若是英國公等難以在交趾立足,朝廷該如何辦?”
朱由檢笑著說道:
“所以朕打算把交趾分為幾塊,有的封給英國公等朝廷勳貴。”
“有的則封給莫氏等願意歸順的當地勢力。”
“聽說安南還有宣光鎮保主武氏等世襲勢力,都可以派人出使,一併招到大明來。”
“這次,要把安南徹底分化瓦解,不使之成為大明攻略南洋的障礙。”
群臣聽著皇帝的打算,交頭接耳討論。
因為成宣時期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他們對重設交趾承宣佈政使司,普遍冇有多大興趣。
但是如果交趾不複,大明在南洋的活動,就會受到製約。
當年南洋和西洋的藩屬紛紛失去,就是鄭和下西洋結束和交趾丟失後的事情——
擅長沿海岸線航行的大明船隊,在交趾丟失後冇有穩固航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