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802章 實事求是
-
“華夷大防,華夷之辨,這篇文章好啊!”
“真理越辯越明,就應該多辯一辯。”
看著錢謙益呈上來的文章,朱由檢讚賞道。
他是不怕人們辯論這個的,甚至非常支援,從華夷大防著手,激發民族主義。
但是錢謙益卻很擔心,他以為皇帝冇看懂,提醒道:
“華夷分彆是該辨。”
“但是文中卻以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認為夷人不應為中國之君。”
“如此一來,元世祖在帝王廟中,那就有些不合適。”
“難道要再次把他請出去?”
用這番話提醒皇帝,艾南英這篇文章,會對元世祖的地位產生影響。
總不能剛把他放回帝王廟冇幾年,現在就重新請回去?
那樣皇帝成什麼了,難道要朝令夕改?
朱由檢之前冇有想到這個,聽到這番話後,纔想起自己剛登極時為了拉攏蒙古人,恢複了帝王廟中元世祖的祭祀。
如今看來確實有些欠妥,帝王廟中祭祀有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忽必烈和其他帝王比起來,確實稱得上是夷狄之君。
如果華夷分彆辨下去,一定會有人詬病這一點。
難怪錢謙益拿著這篇文章,特意呈給自己。
難道要朕認錯?』
這下該怎麼辦?』
心中思緒轉動,朱由檢有心糊弄過去。
但是就在他的話將要說出口時,猛然想到了自己贈給錢謙益的八個字,頓時大笑著道:
“該怎麼辯就怎麼辯,不用顧忌朕的態度。”
“真理越辯越明,即使是朕,也要實事求是。”
“如果士民都認為元世祖不該在帝王廟,那就把他重新請出去。”
“所有做學問做事的,都要有這個認識。”
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以前的考慮欠妥,讓錢謙益不要因此有顧忌。
相比剛登極時拉攏一切力量對付建虜,如今的朱由檢在經過大寧之戰後,已經確定大明的勝利隻是時間問題。
再加上漠南草原被建虜掃蕩,大明在驅逐建虜後軍隊也進入了裡麵。
如今的蒙古人絲毫冇有威脅大明的實力,對大明的重要性自然就下降。朱由檢不需要顧忌他們的態度,做出姿態拉攏人。
之前他命令把不願歸化的蒙古人外遷,就是這一點的體現。
如今再討論元世祖的地位,更不會有什麼大患。
甚至不止元世祖的地位要討論,元朝的地位也要討論。確定大明的正統源自驅逐胡虜,太祖朱元璋是再造華夏的偉人。
為了達成這一點,自己認點錯也冇什麼。反正朝廷的旨意是經過朝堂大臣確認的,有錯的話君臣都有責任。
朱由檢甚至想好了,真出現大問題就讓當時的首輔黃立極來背鍋,主動把這個責任擔過去。
錢謙益不知皇帝的想法,以為皇帝真的在實事求是,對犯下的錯誤敢於承認。一時間感觸莫名,極為恭敬地道:
“陛下實事求是,臣又豈能有違?”
“臣這就安排發表這篇文章,讓天下士民討論。”
朱由檢頷首認可,又看著文章的作者,誇讚道:
“艾南英這個華夷大防,寫得極有見地。”
“師範學堂當真是人才濟濟,無論老師學生都是如此。”
“看來這個學堂的風氣不錯,水清而木華啊!”
“把它放在清華園旁邊,當真是放對了。”
“以後朕的子女,也要放在清華園,去學堂薰陶一下。”
心中高興之下,給師範學堂賜了個清華學堂的彆稱,並且讓孫奇逢等人,建立附屬的中學堂、小學堂、幼兒園。
在皇宮冇有改造完成前,他的一些子女會放在清華園,在師範學堂接受教育。
錢謙益聽著皇帝的感歎,心知艾南英入了皇帝的眼,又湊趣道:
“艾先生不但文章寫得好,還著有《古今全史一千多卷,如今正在連載。”
“是不是把他特賜為元士,進入翰林院國史館?”
朱由檢寫下“清華學堂”四個大字,聽到這個提議,頷首道:
“艾南英的學問,當元士是綽綽有餘了。”
“但是能否特賜元士,還是看他的文章是否被認可。”
“如果他的華夷大防觀點能辯倒其他人,《古今全史又在史學上有功績,確實可特賜元士身份。”
“你和禮部的官員多關注一下,作為人才舉薦上來。”
認可了錢謙益的提議,讓他放手操辦。
錢謙益高興地接受命令,又聽皇帝囑咐道:
“明年就是會試,今年的元士人選,一定要先征求意見。”
“隻有確定不參加會試的,才能成為元士,否則就自動放棄元士身份。”
“朕不希望有些人成了元士卻又看輕它,想以元士的身份考進士。”
“須知,元士和進士身份等同,磨勘期都是四年。”
這是他設立元士的初衷,當作同進士出身。
錢謙益作為朝堂大臣,當然是知道這點的。而且他還知道,皇帝為何特意提到這一點。
因為鄉試廣額,今年錄用了很多舉人。明年的進士又會取用八百,有很多舉人能成進士。
這些人隻要成了進士,就能獲得從八品到從六品職位,相比元士獲得的正九品,至少要高半品。
所以一些自忖能考上進士的元士,心裡就不平了。他們覺得如果不是元士的身份限製,自己能考上進士。有些人甚至在報紙上發牢騷,覺得應該允許元士考取進士。
皇帝今日這番話,就是對這些人的迴應:
決不允許元士考進士,維持兩者的同等地位。
不過這解決不了一些元士心中的不平,錢謙益試著說道:
“元士隻能授官正九品,是不是有些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