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半世清醒半世濁 > 第1章 前 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半世清醒半世濁 第1章 前 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前言,是書寫在篇章之前的文字,亦是打開記憶之門的鑰匙。回望我的前半生,常覺自已似聰明卻又笨拙,生性不定、四處探索,人生三十六行,我涉足過二十餘行之多。

往昔歲月裡,我曾肩挑油漆桶,走街串巷為他人裝點居所;也曾站上三尺講台,執起粉筆傳遞知識;還當過一村之長,為鄉鄰事務奔波操勞;更以廠長、經理、館長乃至董事長之姿,在不通領域拚搏。剪紙製作、篆刻印章,皮影雕刻、繪畫信手拈來,熟練駕馭各類電腦繪圖設計軟件,房屋傢俱設計、琴棋書畫亦有所長。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獲得過金獎,評選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上千件作品遠銷世界各地,然而,儘管經曆豐富、技能多樣,卻始終未能鑄就輝煌事業。

從涉外商店經理到陝西省對外文化藝術博覽館館長,從西安半坡華藝公司經理,再到經營三秦民間藝術現場製作表演館、大西北印社,打理半坡博物館與秦兵馬俑博物館的印章店;從組織原始人展覽團、運營秦樂宮秦樂舞團與乾陵唐樂宮演出團,到涉足洗頭按摩休閒屋、地磚廠、通寶犬業,開辦羽毛畫羽畫軒商店、西安關中皮影王公司、通寶種植專業合作社,再到親手培育那百十畝果園……諸多經曆如繁星散落於時光長河。

如今細細思量,才恍然悟透未能成功的緣由。人生恰似打井,選定一處便應矢誌深挖,若頻頻更換地方,終難尋得清泉。我撰寫這本《半世清醒半世濁書冊,一來是想將過往跌宕起伏的經曆分享給讀者,二來更期望諸位在品讀之後,能從中汲取經驗,明白深耕一行的重要性。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少走些彎路,或許更容易抵達成功的彼岸。





承蒙王世清先生信賴,邀我為他的

匠心之作《半世清醒半世濁》作序。我已八十有五,目力漸弱,直至昨日,纔將全書一百二十篇文稿逐字審閱、校對完畢。掩卷沉思,那些散落在紙頁間的記憶片段,恍惚之間,竟如他老家土洞村那棵老棗樹上的果實——有的還沾著黃土的粗糲,有的已浸透歲月的甘甜,有的蜷著風雨刻下的褶皺,卻都緊緊掛在枝頭,連著通一脈根,繫著通一顆心。

王世清並非專業作家,隻是這時代洪流中,一個踉蹌前行卻始終未倒的普通人。1963年,他出生於陝西禮泉的地坑窯院。童年記憶裡,有父親編筐時竹篾摩擦的沙沙聲,有母親出門借糧時那越拉越長的背影,更有在一碗雜糧粥的熱氣中,悄然傳遞的“人窮誌不短”的樸素家風。少年時,他在泥土地麵的教室裡晨讀奔跑,在黃土坡上打滾撒歡,老槐樹的濃蔭下,悄悄埋著“要向上生長”的懵懂心願。後來,他懷揣七元錢獨闖西安,刻過皮影,擺過棋攤,創辦過秦樂宮,也親曆地磚廠倒閉、犬業基地關停、槐園十年夢碎的起伏跌宕。這半生,他從黃土窯洞走向城市霓虹,從執著於民間藝術的傳承到嘗試一次次跨界創業,那些摔過的跤、伸來的手、心底的暖意與遺憾,最終都沉澱為筆下最誠懇的文字。

常有人問,何以取書名《半世清醒半世濁》?在他看來,這或許就是生活最真實的底色。“濁”,是年輕時謀生奔波的慌張,是追逐名利時難以割捨的執念,是遭遇挫敗時看不清前路的迷茫;而“清醒”,則是千帆過儘後漸漸悟出的道理——平安健康勝過萬貫財富,質樸善良也需一點智慧的鋒芒,老友圍坐共食一鍋燉菜的熱乎,遠勝酒桌上的虛情客套,土洞村傍晚嫋嫋升起的一縷炊煙,比都市徹夜不息的燈火更令人心安。那些刻進生命的鄉土記憶、困境中貴人無私的援手、對一門手藝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乃至疫情歲月裡的沉寂與自省,都是他從“濁”走向“清”的見證。

這一百二十篇文章,冇有宏大敘事,隻是一位普通人以真心記錄的煙火人間。他寫父親從工地省下帶回的白麪饃,寫姐姐悄悄塞來的五元路費,寫秦樂宮開業那天突然停電後點起的蠟燭,寫疫情封控時在陽**品的那杯清茶;他寫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寫瀘沽湖夜色的溫柔沉醉,寫丹霞地貌的色彩奔湧,也寫創業失敗後的狼狽與不甘。他如此執著於書寫,隻因心懷一份敬畏——怕時光如水,沖淡了那些本應被銘記的麵容,模糊了那些值得珍藏的瞬間。於是,他笨拙而鄭重地提起筆,將心鋪展成紙,把記憶一一安放。

王世清曾說,他要感謝土洞村的老棗樹、那輛永久的二八大杠、地坑院裡灑落的月光,那是他走再遠也斷不了的根;感謝一路上遇到的貴人與摯友,他們的善意與陪伴,是歲月予他最厚重的禮物。而今,我也願代他感謝此刻翻開這本書的你——願這些樸素的字句,能照見你生命中某個熟悉的瞬間,喚醒某段泛黃的回憶,最終讀懂“半世清

醒半世濁”背後,那份藏於日常煙火中的熱愛與堅守。

2025年9月28日於西安

蘇宇民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