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速通曆史313考研論述 第10章 隋唐(二)
-
論述二十二:唐朝後期中樞製度的演變
(可以和上一章的唐前期政治組成論述唐代中樞機構的演變)
(前麵為:三省六部—政事堂會議—中書門下)
一、唐後期的翰林院與樞密院
1翰林學士與翰林院。1武則天時設學士分宰相之權;2唐玄宗時正式設置翰林學士院,負責一部分詔書的起草工作;3唐憲宗即位後對翰林院進行了改革,在翰林學士之上設翰林學士承旨為翰林院首腦,凡重要詔書均由其撰寫,中書院的中書舍人隻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書,翰林學士成為法定的“內相”,後來翰林院逐漸成為涉於內廷的正式決策機構。
2樞密使與樞密院。1唐憲宗設置樞密使職位,由宦官擔任,唐宣宗設樞密院,各級機構已經相當完善。2樞密使的任務是為皇帝宣傳詔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果樞密使認為詔赦有不便之處,可以用黃紙書寫意見貼於詔赦之處,稱為“貼黃”,以這種形式來指揮政事,樞密使有了“貼黃”的權利,無疑為“內相”,樞密院亦為設於內廷的一個決策機構
3使職差遣製。社會變動劇烈,要求國家能隨時彈性解決的事務大量增加。朝廷往往臨時差遣某官去負責某項工作,凡冇有官品的實質官位都是使職。
二、演變原因
1翰林學士和樞密使比三省宰相更易控製,符合君主**的需要。
2三省宰相製不能適應唐後期政治、經濟、階級關係發展變化後的複雜新情況。
論述二十三:中晚唐的財政政策(重點)
安史之亂後,唐朝麵臨嚴重的財政困難,通時土地兼併嚴重,均田製瓦解。迫於形勢,唐朝統治者著手進行財政和賦稅製度為主的改革。主要有第五琦的榷鹽法、劉晏理財和租庸調製到兩稅法的演變。
一、第五琦的榷鹽法
1內容。國家在產鹽區設鹽院,居民凡以產鹽為業者,免其雜徭,隸屬於鹽鐵使,所產鹽由國家統購專賣,嚴禁私人製鹽、販鹽,並把鹽價從每鬥10
文提高到110文。
2影響。榷鹽法緩解了唐朝的財政危機,鹽稅成為唐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但政府全麵壟斷食鹽的產銷環節,導致經營管理費用較多,影響了榷利的純收入。
二、劉晏理財
上元元年,劉晏出任鹽鐵使、度支使、鑄錢使等職,先後掌管全國財政近20年,對財政製度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主要內容為:
1改進榷鹽法。1撒銷非產鹽區的鹽官,把產鹽區所購的鹽加價賣給商人,任其運銷,政府通過掌握統購和批發來控製鹽政;2在距產鹽區較遠的地區,設常平鹽倉,以調劑鹽價,避免商人任意抬高鹽價;3鹽鐵使下設巡院,遍佈各地水陸要衝,緝查私鹽。4鹽利收入增加到600萬貫,占全國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
2整頓漕運。為向關中漕運糧食,他疏浚運河,建造了堅固的漕船,使用分段轉輸法;以鹽稅雇傭船伕,不再征發沿河州縣丁役。此舉降低了漕運運費,減少了損耗,提高了效率。
3實行常平法。在各道設巡院,以勤廉乾練者為知院官,讓其隨時上報當地物價的漲落,政府遇貴則賣,遇賤則買;通時還讓其每旬每月上報各州縣的雨雪豐歉情況,在豐收地區,以高於市價的價格收買糧食,在歉收地區,以低於市價的價格賣出糧食。這樣就使政府能及時調整物價,穩定市場,政府也獲得了大利。
三、兩稅法
1原因。1均田製被破壞,戰亂頻繁,災害盛行,土地兼併猖狂,大量戶籍流亡,政府控製課役戶口減少,對國家財政收入產生不利影響。2租庸調製包含三種名目,征收程式不便。3租庸調製忽視居民土地資產多少而一律按丁征收,是一種不合理的平均。
2主要內容。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徭、雜稅,但保留丁額。2不分主戶、客戶,一律以當時居住地為準登入戶籍,交納賦稅。3不再按丁征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征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征收戶稅,定稅計錢,折錢納物,即以錢計算稅額,摺合成實物交納。4根據田畝數量征收地稅,地稅以大曆十四年(779年)的墾田數字為準,交納穀物。5冇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納稅。稅額初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
後改為十分之一。6分夏、秋兩次征收,夏稅要在六月交完,秋稅要在十一月交完。7“量出製入”。中央根據財政支出的需要先讓預算,定出總稅額,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國冇有統一的稅率。
3影響。1與當時大多數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佃戶以及商品經濟不斷髮展的情況相適應。2建立了統一的稅製,簡化了手續,也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3一定程度上抑製了土地兼併,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4兩稅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稅轉向主要按土地和資產征稅,這是中國封建經濟的新發展在賦稅製度上的反映,有利於減輕人身依附關係,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貧富不均的狀況。
論述二十四:唐末三大問題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牛李黨爭構成了唐後期政治的三大問題,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朝官與宦官、朝官之間的政治矛盾,其鬥爭結果對晚唐朝的命運產生了重影響。
一、藩鎮割據
1原因。1平定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宗為求暫時苟安,隻得任命安史降將為節度使,形成“河朔三鎮”,後來發展成為最強大的割據勢力。2募兵製爲藩鎮割據將領提供了軍事支援,形成了兵為將有局麵。3節度使建製的擴大及其勢力的膨脹。
2藩鎮統治。1節度使總攬軍、政、財大權,擁兵自重,自任官吏,既不服從朝廷政令,也不向朝廷繳納財賦。2節度使病故前或有特殊事情時,多以子弟或親信將吏代行其職,稱節度留後。3藩鎮節度使為維持統治,極力擴充軍隊,挑選精壯之士組成親兵,稱牙兵。牙兵的驕橫難製,成為藩鎮割據、社會動盪的重要因素。
3鬥爭。1四鎮之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要求襲位,遭到德宗拒絕。李惟嶽勾結魏博鎮、淄青鎮、山南東道,四鎮起兵反叛,史稱“四鎮之亂”。2涇原兵變。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圍襄城,唐德宗征發涇原及諸道兵馳援,涇原兵由於冇得到犒賞而發生嘩變,他們擁立朱泚為主,德宗逃往奉天,史稱“涇原兵變”。3元和中興。憲宗決心抑製藩鎮,采取強硬態度多次出兵平叛,淮西之亂的平定,使唐中央的權威有所加強,後來中央實現了暫時統一,史稱“元和中興”。
二、宦官專權
1原因。1政治**,皇帝怠於朝政。2藩鎮割據威脅皇權,用宦官對外監督藩帥。3朋黨之爭,使皇權麵臨威脅,對內牽製群臣。
2表現。1南衙北司之爭。唐憲宗設樞密執掌機要,均由宦官充任,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麵。引起朝官不記,雙方激烈鬥爭,史稱“南衙北司之爭”。2“二王八司馬”事件。“永貞革新”受到宦官和藩鎮的聯合抵製,改革失敗後主要人物死亡或被貶,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它以宦官集團的勝利而告終,宦官勢力日盛。3甘露之變。唐文宗時用李訓以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名,誘騙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觀看,企圖將其一網打儘。但被宦官發覺,株連者千餘人。史稱“甘露之變”。甘露之變後朝廷大權儘歸宦官掌握。
三、牛李黨爭
1內容。牛黨以牛僧孺、李宗閔、楊嗣複為首領,多是進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黨以李德裕為首領,多以門蔭人仕,代表士族地主。主要問題而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如何對待科舉取士。李黨主張廢進士科,按門第取士;牛黨則讚成科舉製度,反對按門第取士。二是如何對待藩鎮割據。李黨重視統一,主張以武力討伐藩鎮的叛亂;而牛黨多主張對藩鎮妥協姑息,隻求平安無事,不求統一。
2過程。元和三年對策案拉開了牛李黨爭的序幕。牛李黨爭從憲宗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宣宗時期,前後鬥爭數十年。鬥爭最激烈的時期是在文宗時期,當時兩黨勢力不相上下。武宗時,李黨得勢,牛黨的首領被貶逐到嶺南。宣宗時,牛黨重新得勢,李德裕被貶逐,死於崖州。至此牛李黨爭才基本結束。
四、影響
1藩鎮割據嚴重,削弱了唐政權的統治力量,中央集權遭到破壞;藩鎮勢力橫征暴斂,加重人民負擔,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生產力。
2宦官專權是政治**,人才受到摧殘;擾亂軍事係統,削弱軍隊戰鬥力;強取豪奪,大肆斂財,經濟遭到破壞。
3牛李黨爭使唐末政治更加昏暗,加速了唐朝的滅亡;使庶族力量進一步發展,士族力量開始徹底衰落。
唐末政治的三大問題,加速了唐的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