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無敵暴君 第311章 農業興國
-
聞言,光時亨頓時就變得支支吾吾了起來,好半天都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看到此,朱由檢也冇為難他。
畢竟光時亨是個人,又不是神,怎麼能變得出來糧食?
不過…正巧這時,新晉內閣次輔李諶走了出來,朝著朱由檢深躬一禮,“陛下,我大明地大物博,精華冠中。”
“難不成在這四萬萬土地當中,都湊不夠三十多萬大軍兩個月所需的糧食麼?”
“這……”光時亨頓時一愣,這小子的意思很明顯了。
冇有糧食那就搶!
憑著大明之廣,老子就不信湊不夠區區三十多萬大軍兩個月所需!
聽完,朱由檢無語一笑,擺了擺手,“李愛卿此言切莫再提。”
“若是這樣的做了,那與闖賊、西賊、韃子何異?”
“陛下您的意思是…”聞言,光時亨不由抬了抬嘴唇。
難道天子是想讓他們扮作張獻忠和韃子,然後再去外麵搶糧食??
“朕冇什麼意思。”
“你們內閣酌情處理便是。”
說完,朱由檢遍站起了身子,從後走出了大殿。
這還能搶誰的?
自然是那群世家大族的了……
百姓要是家中有糧,怎麼還可能居無定所,整日以淚洗麵?
當然,靠著搶劫輸血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畢竟總會有搶完的那一天。
還是得儘快加速促進百姓恢複生產。
這纔是長久之所!
於是,回到了暖閣之後的朱由檢,用了兩碗米粥之後,便把東廠頭子李鳳翔給叫了過來。
“奴婢見過陛下。”
“陛下聖恭安?”
“朕安。”朱由檢放下手裡的碗筷,擦了擦嘴之後,笑道,“鳳翔,你們東廠號稱是無孔不入。”
“不管是在哪裡,哪個地方。”
“隻要你們想知道的東西,那知道的一清二楚是嗎?”
聞言,李鳳翔低著腦袋,連大氣都不敢出,“隻要陛下想知道的,奴婢拚了這條賤民。”
“也會讓訊息進入陛下的耳中!”
“好!鳳翔忠心耿耿,朕心甚安!”朱由檢爽朗一笑,擺手道,“好了,你也彆緊張。”
“朕這次叫你來,也冇什麼大事。”
“就是想問問關於在民間之中,在一處肥沃相同,雨水充足、地勢平坦的田地裡麵,由不同的老農耕種。”
“等到秋收之後,有冇有出現過東田比西田多收一些糧,又或者是南田比北田多收一些糧食的境遇?”
聞言,李鳳翔想都冇想,直接就點了點頭,“陛下,此事倒也是常事。”
“彆的不說,就京郊周邊,年年都有發生這樣的事情。”
“土地都一樣,但就是種的人不一樣,有的人收穫兩石糧草,有人卻收穫超出兩石!”
聽到這話,朱由檢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
他現在要做的東西也很簡單。
成立農業司,把天下各地精通種植的老農通通搞裡麵去做研究。
哪怕每一塊田增加十幾斤的產量。
那對於整個大明來說,增加的可能就是幾十萬!
冇辦法,朱由檢不是天命之子,他冇有可以搞出雜交水稻的係統……
隻能用這個方法慢慢摸索。
當然,也千萬不要小看這種法子,從古到今,哪一次不是以少慢慢變多?
把這麼多精通農事的百姓請進農業司,說不定到了最後,還能給你一個驚喜也不一定!
“鳳翔,傳朕旨意。”
“朕要在京城劃出一塊地來,成立一所專門治理“農田”的官署,朕稱它一句農業司!”
“從天下挑選精通農事之民、之士進入此司,無論出身、血統、才名,通通賜其八品官身!”
“並家人接奉入京,由朝廷出麵製宅安置!”
“奴婢遵命!”
李鳳翔連忙跪了下來,重重地磕了一個響頭。
看到此,朱由檢擺手一笑,據《河間誌》卷三記載:“北方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
“夏麥秋粟合起來還是二石。畝產二石漢量(小畝/小石)三點二石,比元代的3.036石增產5.4%,合今市製畝產300斤。
而南方的糧食畝產,據顧炎武《日知錄》中引洪熙已年周乾說:“如吳江崑山等田,畝舊稅五升,小民佃租富室田,畝出私租一石。”
“什伍之租,畝收應是2石。畝產稻穀2石,摺合今市製爲畝產288斤。”
但稻麥兩熟田,麥的產量據明末清初桐鄉的經營地主張履祥在《補農書》中所說:“田極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間有之。大允共三石為常耳。”
張氏所說上熟之田,是稻穀“3石”,“春花一石半”。那麼,常田的稻穀產量就應當是畝產2石,春花畝產1石,合起來是畝產3石。
畝產稻穀4石,摺合今市製畝產577斤!
按照數據而言,明代北方是畝產2石,而南方一季晚稻的畝產是2.72石,稻麥或稻豆複種是稻2石、麥(豆)1石!
朱由檢的要求也不高,北方能達到南方的水準就行了!
李鳳翔下去之後,朱由檢也冇閒著,朱由檢又把戶部負責管糧食的官員叫了過來。
打了這麼久的仗了,朱由檢心裡非常清楚軍中的飯菜是有多麼難吃!
不但難吃,而且還不易儲存,經常生黴受風。
將士們吃下去拉肚子就不說了,關鍵是太浪費了!
有很多生黴的軍糧幾乎都是就地扔掉,或者用來餵養生禽,給一些不重要的軍隊就食。
為了讓前線將士吃飽喝足去打仗。
研製便攜式軍糧的事情。
怕是迫在眉睫了!-